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焚巾曲》
巴拉河,苗语称为“翁哈”,源于雷公山南麓,流经雷山县境,凯里市东南部,台江县西北部,注入清水江。沿岸均为苗族所居,村寨相连,人口密集,民风相似,有共同丧葬文化心态和丧葬古歌《焚巾曲》。本文仅就探讨这里的丧葬哪门亲友先祭。女吊客陪丧客孝妇哭丧,男吊客焚香竖插于装有俗粒护尸的木升上,纸钱焚烧于地,碎银装入死者寿衣上的自布袋里,盖尸单复盖子尸体上。祭毕,由丧家帮忙人,带到本寨某一家休息,等后用餐,待时送葬。送葬后,各门亲友即自行回家了。但每门至亲亲戚,必须留下一名户主等后唱《焚巾曲》和核实帐目,一些喜爱听《焚巾曲》歌的非户主吊客和远亲亲友,愿意留下来听唱《焚巾曲》歌的,任其自便,丧家只供吃食,不招待住宿。
解勾。有解勾必有结勾。结勾是在室内停尸时,由巫师用竹篾制成十二双竹篾勾相勾着,放在大门坎里,表示亡魂恐与家人仍有牵连关系。当尸体抬出门外大殓时,巫师即将此卜二双勾结解散,表示亡魂已与家人脱离了关系,并用芭茅草和祭奠的香灰和在清水里,象征
4
性地洗家,将解散的勾结和灵床的稻草奠物,死者生前用过的旧衣物等,拿到出丧的道口上焚烧,以示完全脱离了关系。
指向。指向是在埋葬毕,由巫师代表,用马刀于坟上两侧和坟门前,自左至右,后至坟门,分别拍土三拍,交代亡魂道:“我父(母)听啦!这边是东方,这边是西方,这里是门前,您老人家耍记住,出门而行,莫忘方向,离家(指坟地)远走,向东而行。”指向毕,所有送葬人,都到巫师敬高山神处(苗语称为毫档的“嗄西”)吃点鸡肉,喝点鸡汤,收拾东西,返回丧家,待时引魂。
引魂。据这里的巫师和老年人说。从前引魂是在葬后三日,或三日后的单日引魂,现代多数村寨矿已改为当天晚上引魂了。引魂人员由丧家孝子代表(独子自行),至亲亲戚代表(一般为舅表或姑表或女婿),丧家宗族代表和巫师等组成引魂人员,于傍晚时候携带祭品,换了新长明灯,带上“地神”(苗语谓为“良打”,用白纸剪成人形状,再用竹片夹住,便于插地,草鞋一双(意为祖先穿草鞋迁徙而来,亡魂要穿起草鞋而去)等去到新坟处,待天黑尽,举行引魂仪式。仪式前,先于新劣土插满“地神”,后在新坟门前摆好祭品和草鞋,宗族代表,亲戚代表和巫师,蹬上坟后,象征性地代表亡灵对话,孝子代表在坟门前行祭。祭毕孝子先离开坟地,三代表各代表亡灵(这里苗族认为人有三魂护身;一魂护后,一魂护左右两侧,一魂护前。人死后,此三魂,有一魂回东方老家与祖先亡灵冥聚,有一魂于子孙家里护佑子孙,有一魂于坟里宗护尸骨)跟后,前者,边走边叫喊,并时时劝说亡灵们,走好路;奠跌跤,莫拉后,“亡灵”们边跟后边答
5
应。将亡魂引到丧家后,由巫师交代护后的亡灵回坟地职守尸骨,再交代护佑左右的亡灵寄寓家中神龛里护佑子孙,最后由歌师和巫师唱《焚巾曲))歌逗护前的亡灵回东方故地与祖灵冥聚。唱完《焚巾曲》后,众亲戚相争邀请丧家带亡魂去本家走客,整个丧事宜告结束。至于丧家带亡灵到何门亲友家走客,待丧家决定后,再通知亲友。
二、唱《焚巾曲》
众所周知,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民族的一切典章制度、历史、风俗等等,全靠民间口头文字相传,其中民间诗歌是最好的形式,《焚巾曲》以诗歌的形式,叙述死者生前的家事、民族历史,民族祭祀,物质的再生产和种族的再生产等。因此,它的结构比较松散,内容十分庞杂,有民族的起源,人类与自然的斗争,部落的战争和迁徙;有死者生前的出生、成长、恋爱婚姻、生儿育女、建家立业;有丧葬仪式的陈述,亡灵回东方老家时,所经过的各个地方的详细描述和历史变迁的描写等等。唱《焚巾曲》是丧事中转悲为喜的一大转折点。因此,它不仅具有史实的说教功能,而且具有诗歌的艺术功能。
唱《焚巾曲》时,丧家帮忙人。把枫木制成的长方桌放于堂屋中
央,桌上放有酒肴,熟鸡(或熟鸭)一只;桌下放竹制笆篓,盛满谷粒,笆篓口上蒙有两张新白布带,均为歌师的报酬,此外还放有一个木盆,盛有少许清水,盆口盖一张方巾,备为焚烧,所谓焚巾,即焚此巾了,所有孝子孝妇整齐坐于长桌左侧,至亲亲戚坐于长桌右侧,其他听众自行站、坐于主客之后,或其他适当的地方。满堂笑语、满堂欢乐。
仪式前,丧家管帐人员,当众宣布各门亲友赠送的祭品财物数字(有
6
的村寨于焚巾后宣布)。帐目宣布完毕,主持歌场的长老,即宣布开歌仪式,并按照丧家老、新各门亲戚顺序,逐门点叫,(死者系女性,须从舅家点叫起),要他们自家出人唱《焚巾曲》。由于《焚巾曲》是一首长达上千行的长诗,平时又不得随意唱。只能在办自喜丧事时,才能让唱。所以流传不广,会唱的不多,一般多是请高明的歌师和巫师合唱。因此,被点到名的亲戚,都客气的推托说:“本门亲戚生来,只知道犁田种地,没人会唱《焚巾曲》,愿出点钱帮主人家另请高明。”主持歌场者,讨价还价地说道:“客来客大,客帮主家,要帮就
得帮一大把。
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