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姓名:吴小丽学号:2012011211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关键词:,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女儿在这时候就要为老人准备好寿衣、寿鞋、寿帽(都是苗族特有的刺绣服饰),儿子则要请村上的中年人帮忙把早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从房梁上放下来,用黑漆把棺材刷好。并且都要在老人的病床前陪伴老人,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不管多脏,子女都不能有一句怨言。同村的人们也会主动陪着主人家守候老人,以防老人突然去世却没有人知道。在老人临终之时,思想是一片混乱的,行为可能就如三岁小孩并且异常啰嗦,子女这时候就要十分耐心的陪着老人,仔细聆听老人的临终遗言,为老人尽最后的一份孝心。,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就要把老人从床上移到偏房,并在偏房的地上铺一个地铺,让老人睡在地铺上,寓意是在老人最后的时候,接一下地气,与地神打个招呼,以便入土的时候能得到地神的庇护。而且在老人临终的时候,如果子女还没有回来,家里的其他人就会一直提醒老人,让他清醒,一定要等子女回来。子女若是在老人断气的时候还没有回到老人身边,即使老人已经咽气,但是他的眼睛还是睁开的。直到子女回来用手让他闭眼。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在老人咽气的时候,子女们就会放声大哭,但是眼泪绝对不能滴在逝者的身上,意思是不能让逝者带着尘世的痛苦离开。一致于他的灵魂不愿离开,始终在家里徘徊,不能轮回。并且要马上在逝者的脚边烧纸钱,意思是送他上路。在老人辞世的第一时间,主人家就要跑到屋外放一串鞭炮,村里人听到鞭炮声和哭声就知道
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