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开场”和“从心开场”
对今天的社会,我们习惯定位于“转型期”。这个古老的民族,从一场绵远的酣睡中醒来后,正昂然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尽管心急的人早已在讨论所谓的“后现代”,“现代性”却仍然像一款摩登的时装,招惹得所有人都想“专业成长”,往往是指能不能做课件,能不能上公开课,或者教育技术才能到达什么程度,这很容易让老师以为,所谓专业成长,就是这样简单。 (精品文档请下载)
另一方面,只是强调这样的东西,很容易有“技术主义至上”倾向,很容易把老师变成教书的工具。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学识不精、才能不强、状态不佳的老师,可以教出很好的学生,,才能不强往往事倍功半,而状态不佳,,只重视单纯的硬件改善和技术提升,不注重老师的心灵归宿和价值取向,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成长。 (精品文档请下载)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好."这是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的论断。我愿意相信:内心认同,是老师专业成长的起点。 (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一,认同自己。
苏格拉底有句著名的“认识你自己”。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
“认同你自己"。选择作老师,首先需要我们自己认定:我就是这样的,我应该从事这样的职业。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老师成长只能建立在他自己的“愿意”和“认同"上。有了这种认同,才不会有太多的不平和不满,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小姐的长相丫环的命”,或者是“这山望到那山高”.《非诚勿扰2》里有句台词说:“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对我们而言,哪怕做老师是错误的选择,但是假设暂时不能改变职业状态,就需要改变“职业心态":最好的教育人生,也许就是“将错就错”. (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认同职业。
很多人把老师当成职业,当成谋生手段,其实这也不错。但是更高的层次是当成“事业”,觉得它是值得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情。更高的境界,是把教育当成“志业”,或者“命业”——命中注定应该做的事情。我愿意这样理解:所谓的职业,就是为活着而工作;所谓的事业,就是为工作而活着;所谓的命业,就是为生命而活着,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当年是为了生活而选择老师这个工作,但是今天要分开老师这个工作,我就一刻也没有方法生活。” (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认同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详细的时空,肯定会受详细时空的限制。在我们置身的时间
“节点”上,再落后相对于过去,可能也是进步,再进步相对于将来,可能也是落后。教育是理想的事业,而理想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动”。所以,作为今天这个时代的老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从自己开场,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量承受,那些不能改变的。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承担。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但是我们应当努力让自己和事业更“般配”,和学生更“般配"。 (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四,认同价值。
一个人认识不到工作的价值,发现不了超越工作本身的意义,可能很难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又名“霍兰先生的乐章")里有段台词,充分表达出一个好老师的意味:“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我们就是你的旋律和音符,我们就是你最华美的乐章。我们的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动听!"一个老师的根本意义和最高价值,可能就表达在,让学生的生命“因你而动听”。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中小学老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成为青少年学生回忆中美妙而神圣的瞬间。”假设学生很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生活,可以在心里感觉到温馨,幸福,感谢,哪怕只是“瞬间”,也是“美妙而神圣”的. (精品文档请下载)
有认同感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能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能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能有归宿感。一个老师假设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可以努力去做,做出一定成就,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有一种幸福,是终生守护一些/简单而干净的事物/不为季节和风雨动摇。比方爱/比方灵魂。一旦选择/,忠贞而坚韧.” (精品文档请下载)
成长是对自身完好的不断追求
,老师成长的最正确途径是“读写思行”,如今我仍然坚持.
第一,成为积极的行动者
老师首先是“行者”,“行动者”。备课、上课、修改作业、和学生谈话、跟家长交流,这些都需要老师不断的行动。
教师成长,“从心开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