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五单元核心学问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尔在家乡见到开得很旺盛的紫藤萝,心情感到特别舒适,淡化了弟弟离去的悲伤,感到生命的坚韧、永久和美妙。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胸亦为之荡漾;因竭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肯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忱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宏伟壮丽的气概,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志向。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袤,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奇妙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立,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及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屹立的山姿给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终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到处衬托着一个
“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风光、高大的气概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
简单出现的错别字:曾(层) 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屹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顶峰。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屹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知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闻: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概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行上。转瞬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议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简单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