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德都”蒙古族文化简述.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德都”蒙古族文化简述
贾晞儒 “德都蒙古”是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的称呼。蒙古人自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这块广袤而高寒的土地上活动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按其历史本身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自从住上了蒙古包,人们才有了挡风遮雨、防御野兽、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日子。这个神话故事情节虽然十分简单,语言也平淡无华。但它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自然因素决定了某些自然条件下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经济类型,经济类型又有与之相配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极强的追求人间和谐的思想。
在“德都”蒙古族的思维模式中,“天”是主宰一切的,他们把自身生存、繁衍的意义总是与“天的荫庇”相联系,“天”给了人类的一切,掌握着人类生死、苦乐的命运。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的生产与其对象的生产之间有着交感和互渗的作用。安宁感产生于虔诚的敬畏与膜拜之后,只有对“天”的崇拜,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平衡、幸福和快乐。也只有听从“天”的摆布,才能使众生相安无事,各得其所。蒙古包的包顶就是空旷无边的天穹,而在蒙古包里生活着的人们就是在“天”的庇佑下,才有了吉祥、幸福、安宁的日子。但是,如果有人做了违犯“天规”的事,“天”就会降灾于人,不是暴风雪,就是干旱、沙尘暴等。在这种情况下,牛羊必然会饥渴而死亡,使人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倒成了人自身毁灭之地。所以,他们敬畏天,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于“天”,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蒙古包居室里的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规范和生活准则。他们用自己的虔诚和想象去探究宇宙的本源,而且这种解释往往是采取具体形象的方式。关于蒙古包的神话故事正是对于宇宙的形象解读,是“德都”蒙古族人民的宇宙观的形象展示。

三、人类是“自然家园”中的一个成员

在“德都”蒙古族的生命观念中,是把人当作自然界万物中一个成员来看待的。他们认为“自然”给了人类生命的全部,在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直接感受到了人离不开自然界




的一切物种,人是“自然家园”中的一个成员,大家在这个家园里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同生共荣,如果相互残害,必然会遭受“天”的惩罚。例如,在他们心目中的巍峨高山就是至高无上的“神”,人们随意烧山开荒、挖山取宝、滥猎禽兽,都是对“自然家园”中的兄弟的残害,是一种罪孽,有可能引起“山神”发怒。而“山神”一旦发怒,就会山崩地裂,灾难不迭,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存。因此,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共同处在一种共生共长的互动的关系之中的。因此,应该互相关照、互相爱护,亲如兄弟,只可相生相克,不可相残相毁。他们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就是因为他们可以从那里得到生命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中获得人的生命力的启示。人要向自然索取,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必须给自然以应有的回报,使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和谐发展。例如《猎人为什么不打带羔的猎物》、《熊崽牛犊哥儿俩》、《黄牛斗群狼》、《香獐、大乌鸦和狼》、《金子泉》、《砍柴人》等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和观念。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砍柴人》的故事梗概: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对老年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子住在一起,依靠狩猎为生。有一天儿子去打猎

“德都”蒙古族文化简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李十儿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