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知多少(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 20 年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于二 OO 八年六月研究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从监测目的、监测内容、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本文重点从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介绍, 以方便各有关部门加强相关方面工作的推进和数据的收集积累, 适时监测全面小康的推进程度, 清醒认识各方面与全面小康建设存在的差距, 并及时制定推进措施, 确保沙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 6 个方面, 23 项指标。采取单指标评价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推进进程的计算和监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231 i i i F wz ???;子目标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 jjnn j i i i i m i m F wz w ? ??? ?。 2 其中 z 为x 的评价值, x 为实际值, w 为指标 x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 jF 为第 j 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 jm 为第 j 个子目标中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jn 为第 j 个子目标中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权重标准值。监测指标单位权重(%) 标准值(2020 年) 一、经济发展 29 1. 人均 GDP元 12≥ 31400 &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4≥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4≥ 50 4. 城镇人口比重%5≥ 60 5. 失业率(城镇) %4≤6 二、社会和谐 15 6. 基尼系数-2≤ 7. 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 12≤ 8.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 60 9.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 90 1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 =100 三、生活质量 19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 15000 12. 恩格尔系数%3≤ 40 13.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5≥ 27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 20 15. 平均预期寿命岁3≥ 75 四、民主法制 11 16.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 80 17. 社会安全指数%6≥ 100 3 五、文化教育 14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6≥5 19.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 16 20.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 六、资源环境 12 21. 单位 GDP 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 4≤ 22. 常用耕地面积指数%2≥ 100 23. 环境质量指数%6 =1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 GDP 能耗按 2000 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1、人均 GDP 人均 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 GDP 。计算公式为: 人均 GDP=GDP ÷ 年平均常住人口 2、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指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简称 R&D ) 经费支出占同期 GDP 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 R&D 经费支出÷ 当年 GDP × 100% R&D 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4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 100%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 、城镇人口比重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 人口总数× 100%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5 、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 某时点(期) 失业人口÷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