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天才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他们不管做任何事情,或是某些特定的事情,总是会比别人出色很多。我们对这些叫做天才的人羡慕不已。
最近看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对天才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书中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所有世界级专家都需要经历10000个小时(一般超过十年)的刻苦练习。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则是否准确,但无疑,它与我们认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吻合的。
就如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
成功来自奋斗,一个人的天赋如何惊人,如果没有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奋斗,那么,他永远也只能停留在天赋的状态,而无法在某个领域独领风骚。如同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中的主人翁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五岁就可以指物作诗,但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泯为众人。自古至今,这样的神童数不胜数,但他们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只是靠天赋。
其实一万小时法则只是一个虚数,在成为专家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前进。书中还提到三个要素:精深、激情、伯乐,很好地诠释了我们需要什么。
所谓精深,是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能专注到某一件事当中,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必然要大于一般人,这是成为专家的基本要素。
做某件事的动力和投入的深度,则取决于激情。如果你对某件事完全没有兴趣,那么,即使每天花10个小时在那上面,也许还不如一个特别喜欢干这件事的人做3个小时得来的成果更大一些。
而伯乐不只是通常意义上发掘优秀人才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别人的认可。虽然我们不需要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但人是群居动物,别人的看法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的某项成就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的能力没有获得器重,也是种缺憾。
那么,对于一万小时法则,我们可以这么拆分:精深是一种方向,激情是一种态度,伯乐是一种释放。无论在任何领域,找准方向,保持激情奋斗,用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折服他人,这就是天才的真相——你我,都是天才!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