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系(部) :风景园林专业班:风景园林 2班姓名:李金楠学号: 20120210310050 20 13年8月 19日摘要构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否关系到一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农村医疗保障的现实情况及医疗保障对农民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的农村医疗保障已经不能适应提供农村医疗保障的需要,实践中显现出了诸多紧迫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 做好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衔接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进行有创造性的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障国外医疗制度改革对策研究 3 绪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与广大农民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发明显,我国农村医疗事业虽有大幅提升,但诸如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未解决。本文将在论证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参考国外实践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建议。 1 农村医疗保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在解决农村医疗条件差、保障农民基本健康水平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成效。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说“中国人在占 80% 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农村合作医疗是最早形成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萌芽于 20世纪 40年代,建立于 50年代,兴盛于 60~7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期,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按照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社区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合作医疗”与合作社的“保健站”(机构)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人员)一起,曾经作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的“三件法宝”,催生了我国的农村卫生革命。1980 年,全国农村约 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世界银行在《1993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评价中国卫生事业曾经取得的历史成就时指出,到 20世纪 70年代末期,医疗保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 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但是,经历了 20世纪 60年代和 70年代的辉煌之后,合作医疗在 80年代迅速走向衰落。 4 20世纪 90年代初,仅有约不到 10%的农村人口参加合作医疗。90年代重建合作医疗的努力失败后,政府从 2003 年起试图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新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但重建工作异常艰难,预定“2000 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的目标没能实现。 2005 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达到 671 个,覆盖农业人口 ,占全国农业人口的 %,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 , 占全国农业人口的 %,参加率为 %。2006 、2007 年将试点县(市、区) 覆盖面分别扩大到了 40%、 60%左右。 2008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进入 21世纪后,我国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基本覆盖三个阶段六年时间的努力,在 2008 年基本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 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与产生原因 农村医疗保障的问题我国农村医疗事业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沉重现状。在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迅速上升的医药费用是患病农民就医的经济障碍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九十年代后期,农民平均纯收入由 686 .31元增加到 2213 .4元,增长了 , 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 473 .3元,增加到 79元和 2891 元,增长了 ,大大超过了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村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 17% 左右,农村人口覆盖率只保持在 10% 。而医药费用的迅速上涨,加重了农村人口接受医疗服务的经济负担,使得 65% 以上的患病农民因经济困难应住院而未住院, 37%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就诊。对一些地区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调查发现, 24% 的家庭因病负债, 23%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几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减少,特别是对农村的卫生投入更令人不安。 2000 年的农村总费用与以往 7 年相比下降了 10 多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近两个百分点递减。 2000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 4763 .97亿元,其中
医疗保障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