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说》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8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驾驭“0 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谢伯乐了解并且爱护它啊。
  今日我们来学习《马说》,肯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相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方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意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探讨、了解全文大意。
  3.思索探讨: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方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方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化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相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相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当是这样的状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一般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其次自然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事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事。










  3.齐读其次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根据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犹如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

《马说》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awa
  • 文件大小56 KB
  • 时间2022-04-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