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附属器疾病
临床医学院皮肤性病教研室 王红丽
痤 疮
定 义: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
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临床医学院皮肤性病教研室 王红丽
痤 疮
定 义: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
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
囊肿及瘢痕,
好发于面、背、胸等部位。
病 因
1、皮脂分泌亢进。
2、毛囊上皮角化异常。
3、痤疮丙酸杆菌增殖。
发 病 机 制
青春期内分泌旺盛——雄激素增多——皮脂腺功能亢进——皮脂增多;
毛囊上部角化异常——毛囊口变小——皮脂瘀积——皮脂栓——黑头(白头)粉刺
毛囊内微氧环境——痤疮丙酸杆菌增殖——产生酶类——分解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和小分子多肽——刺激毛囊引起炎症反应——趋化中粒细胞——释放水解酶——毛囊壁渗漏破裂——脓疱
同时
内容物入真皮——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形成囊肿、结节
诱 发 因 素:
1 遗传
2 饮食习惯(海鲜、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月经前
4 精神因素(紧张、焦虑、抑郁、烦燥,精神创伤)
5 消化功能(消化不良,长期便秘,腹泻 )
6 长期使用避孕药、糖皮质激素
7 锌元素缺乏
8 空气污染(重金属离子、紫外线照射、环境噪音 )
9 化妆品。
临 床 表 现:
易患者: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好发部位:面、胸背上部。
皮损特点:1 多形性:粉刺、丘疹、脓疱、
结节、囊肿、瘢痕。2 对称分布。
自觉症状:多无,炎症显著时可有痛或触痛。
转归:慢性经过,反复发生,25—30岁后自
愈。
诊 断
据易患人群+部位+皮损特点+自觉症状+ 转归。
鉴 别 诊 断:
1、酒渣鼻:中年人,位鼻部及面部中央,皮
损潮红充血,伴毛细血管扩张,
无黑头粉刺。
2、痤疮型药疹:有服用碘、溴、雄激素、避
孕药及皮质激素类药物史。
治 疗
原则:1、抑制皮脂腺分泌;
2、纠正异常的毛囊角化;
3、减少毛囊内细菌数量;
4、消除局部炎症反应。
一、 全身治疗
1、一般治疗:避免精神刺激,控制饮食。
2、抗生素:四环素、美满霉素、罗红霉素。
3、维甲酸类:13-顺维甲酸、维胺酯胶囊。
4、维生素类:A、B6、B2。
5、锌剂:硫酸锌。
6 内分泌制剂:乙烯雌酚、避孕药。
7、皮质类固醇:强的松。
中药:丹参酮胶囊
中医疗法:自血疗法、耳针疗法
二、局部治疗
1、外用药:5%硫磺霜、%维甲酸霜、
3%红霉素液、1%氯霉素酊。
2、局部处理:彻底清除皮脂栓,药物面膜
3、痤疮瘢痕:皮损内注射(去炎松、得宝松)
激光治疗
痤疮护理
1皮肤清洁:温水洗脸(洗面奶或香皂),
每天2-3次
2炎症时不做按摩和皮肤脱屑
3不用手挤压痤疮, 建议去医院做针清
4不宜用油质化妆品,慎用防晒霜、遮盖霜
及粉底等。尽量选用收敛性和具有消
炎作用的爽肤水
5 均衡饮食(少吃辣椒、羊肉、油腻、海鲜
等刺激性食品)
6 调节胃肠功能,保持大便通畅7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及心理状态
脂 溢 性 皮 炎
定 义
一种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
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
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病 理 和 发 病 机 制:
未完全明确,与亲脂的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诱 因:
精神、饮食。
临 床 表 现:
好发部位:头皮、眉弓、鼻翼旁、鼻唇沟、
耳后、腋、脐、肛周。
皮损特点:初为毛囊口周红色小丘疹——渐
皮肤性病学痤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