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语文组 霍立珍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育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根底上,拎出观点。
以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可以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与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精确的一句、最精确的一个动词与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许多。而你必需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3)用四个例子说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例证法
板书:精确表达------例证法(正反)
6、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七、八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叫学生说)
明确:语言要创新,不能走套板反响。就是韩愈的那句话“惟陈言之务去”(引用)
板书:要创新----引证法
拓展训练:炼字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清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精确地表达诗题中的“早”字?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精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拓展]细致推敲文字,我们不仅会觉察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觉察写作者的心理及身份等问题,最终我们来看一个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胜利抓获罪犯的案例:
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屡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细致分析了案卷中保存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坚决地确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依据纸条的内容推想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与身份。
纸条分析: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晰,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明显是极聪慧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精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殊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简单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好玩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构造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构造,特别顺口。
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有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假如他自己觉察了这种流露,肯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觉察,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削减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谁揭露了他?文化!
请依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线,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能抒发
【2】.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精确生动——例证法
创新 —— 引证法
附:
《咬文嚼字》预习案
细致预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
二、所举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论题一 ;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1) 郭沫若是怎么对待“你是”,与“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分的?
(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推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什么?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
探究论题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朱先生怎么对待王若虚的改动?
改动的句子失去了什么意味?
(2)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探究论题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咬文嚼字公开课优秀教案修订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