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
第1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奢
思考·讨论
【亲身体会】
“余幼家贫”
“通籍后”
归而形诸梦......
落落大满……
对 比
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感“借书不易”,叹“时光可贵”,应专心读书。这句为下文对黄生提出希望作铺垫。
“我”借书时苦读与当官后不读作对比
第11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今黄生 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 公书与张氏之吝书 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 使与书俱。
把书公开,慷慨借出。
像
如今,现在。
吝惜
似乎(表猜测、不肯定的语气)
既然这样,那么
只不过
我
本来
写
让
一起
第12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思考·讨论
“予固不幸”
“生固幸”
张氏之吝书
予之公书
对 比
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提出希望的?
提出希望
读书必专
归书必速
“我”遇到张氏的“不幸”与黄生遇到“我”的“幸”作对比
第13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1. 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作对比的?
①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心理的对比;
②作者年幼时和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2. 课文中主要有哪几组对比?
①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心理的对比;
②作者年幼时和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③ 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和黄生遇我公书之幸运的对比
第14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第15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第16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总结: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第17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
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18页,共4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1课文论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作者分析对比了借书者和藏书者对于书的心理和行为,前者是珍惜留恋,表现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却以“姑俟异日观”为理由将书束之高阁。最后,向黄生提出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姑俟异日观”写出了对待己物不珍惜的心理
2. 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书,好不容易借来了,担心着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会抓紧时间去读。
3 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 第四段中作者把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和黄生遇我公书之幸运进行对比,目的是勉励黄生珍惜读书的机会,专心读书
第19页,共40页,编辑于
黄生借书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