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学
本讲稿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是炮制后的中药饮片,而不是原药材。通过炮制,可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以满足临床治疗要,共二十四页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 《医学入门》中栀子 。
:
:“入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行经络酒浸炒;消积聚醋浸炒;气血不调,胸膈不利,则四者兼制;肥盛多痰,姜汁浸炒;止崩漏血,便制炒黑;走表药中,则生用之。” 《本经逢原》中香附。
本讲稿第七页,共二十四页
一、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植物和——泥沙、不同部位等。
如菟丝子 ,% 、巴戟天——去心(铅含量)、莲——肉与心(不同作用)、花椒——皮与椒目(不同作用)等
甲壳类——筋膜等
本讲稿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有的原药材中还可能混有外行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莽草,黄芪——狼毒,贝母——光菇子(丽江慈菇),天花粉——王瓜根等,这些异物若不拣出,轻则中毒,重则造成死亡。
本讲稿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二、 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因药材来源不同、形状和质地各异,通过切制,可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软化——切制——干燥
软化:时间、加水量
切制:片型、规格;技术、刀具
干燥:温度、水分
本讲稿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有干热法和湿热法,在干热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
(一)干热法
对药物进行加热,不使用液体,如炒法、煅法等。
炒法的作用
(1)焦香气,增强健脾消食作用,如谷芽、麦芽、山楂等
( 2)成分易溶出 果实、种子类药物
(3)保存成分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马钱子、苍耳子、白果等
炒牵牛子、决明子、大黄炒炭等
炒九香虫、麸炒僵蚕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二)湿热法
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法、煮法、火单法、提净法等。该类方法相对来说,加热温度较恒定、受热较均匀,易控制火候等,但时间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如:何首乌——蒸时间短——便溏、腹痛、腹泻等
桑螵蛸、天麻等——蒸时间太长——上水,难以干燥
川、草乌——煮时间短——难去毒
杏仁——时间短,水量少——不能杀酶保苷等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四、辅料制
主要指液体辅料,常用的有酒、醋、盐、姜、蜜等,以增效为主。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传统制药的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
相反为制:药性对立 抑制偏性或改变药性
相资为制:药性相似 增效
相畏为制:或相杀 制约毒副作用
相恶为制:减弱药物烈性。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制药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和分开药用部位。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 4.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括改变药性和功用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1.“生升熟降”。 2.“酒制升提”。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四、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去毒的途径:
。
如干漆、巴豆等
。
如川、草乌,马钱子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