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烧圆明园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doc1 从火烧圆明园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摘要: 本论文以对比两堂普通的历史课为案例, 通过对《鸦片战争》这一课中火烧圆明园这一片段的反思,找出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力图通过这两个课堂片段的对比来说明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和难点, 并展示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在历史课堂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火烧圆明园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7661 ( 2016 ) 01-032-01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最让人感到头疼的是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上的历史已经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了, 如何帮助学生从教材的寥寥数语中体会时人的感受, 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的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一度让我束手无策。关于两次鸦片战争, 史实简单, 但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人面临的处境、真实地体会到时人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这个问题我一直感觉发掘得不到位。思考再三, 我决定从众, 从一个片段入手, 将整个鸦片战争中列强无耻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情感赋予火烧圆明园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件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观体验,我在网络上搜集了几张圆明园的复原图片, 画面很唯美, 仿若仙境一般。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久久地转不开眼。 2 为了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口才很好的学生扮演导游, 带领我们一起参观圆明园。我自认为设计得十分合理且比较新颖, 信心满满地等待上课。但事与愿违,这堂课不仅没有朝预期的效果前进,甚至可以说非常失败。当唯美的图片展现时, 学生们的确被吸引, 不少人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但当导游开始介绍这些图片是圆明园的复原图时,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假的!”其他学生疑惑地看着他。我不悦地看了他一眼, 是班上一个十分活跃的男孩儿。看到自己被关注,男孩儿更是洋洋得意地说,“圆明园我去过, 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些图片太假了! ……”看他越说越起劲儿, 我立马“强有力”地制止了他。之后导游接着介绍, 但很明显, 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在状态了。这堂课的最后结果是完成了课标要求的知识,但所谓的情感体验几乎是半点都没有。我仔细回顾这堂课,缺点实在太多: 第一,我忽略了 90 后的学生们都是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个事实。他们对于网络的接触比我这个老师要精通太多, 他们可以一下子辨别图片是真实的还是网络制作的。而历史需要的是真实的体验, 不真实的图片只能得到不真实的体验。第二, 情景设置本来应该是出彩的地方, 但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有限, 导游的介绍仅仅来自于教材上为数不多的几句描述, 无法将同学们带入情境中,着实成了败笔。第三,最失败的是,当质疑的声音出现时,我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以教师的权威将学生的发言制止了。如果当时我积极的引导, 让质疑的 3 孩子来说说他对圆明园的所见所闻, 也许会看到孩子们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理解的圆明园。但可惜的是, 我扼杀了这个孩子的发言, 同时被我谋杀的还有他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带着对那个孩子的无限歉疚,我重新整理了这堂课。为了得到最真实的体验, 我利用假期时间去了北京, 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来参观和理解圆明园。上课了,我合上课本,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上课,老师带大家去旅游。”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片欢腾!“我们今天要去的是一
从火烧圆明园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