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的鉴赏一、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 中。二、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三、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拟人, 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 “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对比、衬托, 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 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环境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如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冷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 (1) 托物言志, (2) 环境烘托。) 四、咏物诗的鉴赏要点 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 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2、其次,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
咏物诗欣赏(梅花) - 生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