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毡岭隧道施工量测论文
求·················································6
4 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方法
·············重要内容,应将监控量测纳入工序管理,为隧道施工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地下工程的受力特点及其复杂性,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所得到的信息,为判断围岩稳定性,支护、衬砌可靠性,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以及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类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调整预留变形量等修正设计提供原始依据,同时将量测等到的结果迅速反馈到设计施工中去,以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
为保证公路隧道施工质量,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缺陷,尽早进行缺陷处理,开展本项检测。
施工质量检测依据: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外环公路江门至肇庆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施工质量检测目的:
探测隧道衬砌质量,查明隧道锚杆长度、锚固情况,隧道衬砌背后的回填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了解隧道衬砌的潜在隐患,作为隧道竣工验收、以及隧道结构状态评估和病害整治设计的重要依据。
2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内容
隧道监控量测是“新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奥法中量测工作是监视设计、施工是否正确的眼睛,是监视围岩是否安全稳定的手段,始终伴随着施工的全过程。因此有如下要求:
(1)能快速埋设测点;
(2)每一次量测数据所需时间应尽可能短;
(3)测试数据应准确可靠;
(4)测试元件应具有良好的防震、防冲击波能力;
(5)测试数据直观,不必复杂计算即可直接应用;
(6)测试元件埋设手能长期有效工作;
(7)测试元件应满有足够的精度。
监控量测项目
监测的项目和具体内容按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规定及江肇高速公路隧道的特殊要求所拟定。监测项目包含如下内容:
(1)必测项目
①洞内围岩和支护状况观察;②周边位移监测;③拱顶下沉监测;④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
(2)选测项目
①洞口浅埋段地表下沉监测;②围岩内部位移监测;③喷砼应力监测;④围岩压力监测;⑤钢拱架应力监测;⑥二衬应力监测。
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项目的选择遵循“严守施工规范,服务隧道施工,紧贴隧道实际,保证经济安全”的原则,保证必测项目及时、准确地实施,并根据工程实际揭露的围岩条件和隧道施工情况,合理开展有针对性的、有代表性的选测项目。
表1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
序号
项目名称
方法及工具
布 置
量 测 间 隔 时 间
1~15d
16d~1个月
1~3个月
大于3个月
序号
项目名称
方法及工具
布 置
量 测 间 隔 时 间
1~15d
16d~1个月
1~3个月
大于3个月
1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缝观察或描述,地质罗盘等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每 次 爆 破 后 进 行
2
周边位移
各种类型收敛计
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2~3对测点。
1~2
次/天
1
次/2天
1~2
次/周
1~3
次/月
3
拱顶下沉
水平仪、水准尺、钢尺或测杆
每10~50m一个断面。
1~2
次/天
1
次/2天
1~2
次/周
1~3
次/月
5
地表下沉
水平仪、水准尺
每5~5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至少7个测点,每隧道至少2个断面。中线每5~20m一个测点。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
3监控量测点布设要求
(1)针对该高速公路隧道地质围岩及结构特点,并根据隧道监控量测以往类似工程的监控量测经验和各类量测项目的作用意义,在相关隧道规范指导下进行量测断面的布置设计。
(2)根据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及有特殊要求的停车、通道交叉地段或业主及监理认为有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
(3)应重点监测围岩质量差或局部不稳定块体、节理或地下水发育地段,以及特殊工程部位(如洞口处)。监测点的安装埋设应尽可能靠近隧道掌子面,以便尽可能完整获得围岩开挖后初期力学形态变化和变形情况。
毛毡岭隧道施工量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