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变味”的职称评定当叫停.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变味”的职称评定当叫停.doc1 “变味”的职称评定当叫停一位朋友在某大专技术学院任职副教授。两个月前,他说他准备花上五六万块钱把正教授职称搞掂。最近, 当我们再次见面时, 他却沮丧地告诉我,因为没有找对门路,加上钱也送得不够数,正教授职称泡汤了。听着他发牢骚, 我在想, 任职资历与能力都够, 却不得不找门路花钱来买职称,找不到和找不对门路,或是钱送得不够数,都不可能申报成功。本应以技术水平与能力为评定标准的职称, 在实际评审中却与能力脱钩而与金钱和关系挂钩,是闹剧还是悲剧? 乱象丛生令人忧 2012 年 10月 29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四川省某学院教学科研评分高的教师反而评不上职称。该校通过校级评审的 23 人中,有 10 人业绩评分都在 30 分以下,6 人不足 20分, 甚至有几个人的得分只有个位数; 而未通过校级评审的人中却有不少业绩评分都在 30 分甚至更高。于是, 很多人报怨, 搞教学科研不如混行政圈子――和领导关系好, 和评委关系熟,可能更容易通过评审。无独有偶, 10月 26 日,四川新闻网又出现一篇类似报道:某县一位从未教过语文课的副校长,通过“操作”,获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评定资格。在武汉一所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中,一位副教授因为没有评上正教授, 对评审委员大打出手; 2008 年,海南省有 1400 多名教师被一本“克隆” 2 杂志所骗, 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认定无效, 当年与职称评审无缘……纵观整个职称评定历程, 几乎在申报职称的每个关口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丑闻。总结起来, 职称评定中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权谋私。只要是单位或部门领导, 不论学问如何, 不论是否还在做学问, 都能拿到高级职称。而那些无权、无关系的老实人要想拿到高级职称则是难上加难。二是弄虚作假。评定职称有一个很重要的硬件指标, 就是论文、论著的发表数量、级别和影响大小等。于是, 为了凑够论文、论著的数量, 达到规定的级别,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或找人代笔,或借论文、买论文, 或剽窃他人作品……代写论文和代发论文的公司也应运而生, 生意竟然做得红红火火, 有的甚至还开展了到国外期刊上代发论文的业务。随着这些不正常行为而面世的所谓学术论文和专著,其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是行贿受贿。近年来, 职称评定明码标价成了人们心知肚明的“显”规则。从高档烟酒、代金券储值卡到直接送现金,可谓应有尽有。弄虚作假、人情后门、权钱交易等已经不是少数地区、少数领域的个别现象。中国式职称评定的全过程, 如同放大镜、显微镜和照妖镜, 放大并显现出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丑闻不断, 乱象丛生, 这样的职称评定, 自然不会评出什么好的结果: 教授不会讲课不会做科研,主任医师不会看病、治病, 高级工程师不会画图、设计, 高级会计师不会算账,高级记者不会采访写稿……年复一年,高职低能的人不断涌现, 以至于有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教授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多于讲师的失衡现象。 3 职称魔力为哪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 我就赶上了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因十年动乱而中断的职称评定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 我也加入了为职称而“奋斗”的队伍。那时, 花钱找关系评职称的还真不多, 但同事间因职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反目成仇却是屡见不鲜, 有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甚至抹脖子上吊闹跳楼。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如今, 职称评定已经充分“市场化”和“产业

“变味”的职称评定当叫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ftnqws018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7-02-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