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详解
中医的平衡观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阴阳两种对立面保持相对协调、稳定运动的有序状态,是自然界万物保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医理论所讲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如人与自然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己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断的融入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优秀的理论,因此学习中医的医学理论,我们会发现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古人先贤留下来的哲学智慧。
如今,随着我国人民逐渐走向小康,人们的手头富裕了, 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保健养生,于是各类养生专家大谈养生之道,各种养生书籍充斥于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根据养生专家的告诫选择着吃各种养生及保健食品,以至于有的食品这个专家讲好, 那个专家讲不能吃的矛盾现象,还有的人认为生茄子炒菜时吸油较多,因此吃生茄子一定能消除体内血脂而每天大吃生茄子等,这些现象说明,群众的健康意识强了,,不但达不到保健目的,甚至还影响了身体健康.
其实在我们老祖宗那里,却有着经几千年实践总结出的充满中国智慧的养生理念,如中医中的“治未病”理论相当于当今西医最近几十年的才提出的预防医学理论;中医要求养生保健注重心理的调适和道德的修养,而西医最近几年才提出来。这几年流行的据说是联合国健康专家提出的健康养生“十六字”方针(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理健康),在我们老祖宗那里不但早就有了,而且内容比“十六字”方针还要丰富全面。
在中医中有个重要的治病和平衡理论,即“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是天地造化之物,是和大自然同步产生和成长的,因此,人的身上具有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天性,我们要想保持健康,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工作和生活,2500多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出:“智能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例如:大自然中有四季之分,根据四季的特点,在中医中就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意思是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中的阳气开始复苏,向外生长,因此,要多到户外活动,吐故纳新,激发阳气,古人谓之曰“踏春”,通过踏春,人的精神面貌和四肢就会如春天般轻盈有力;到了夏天,阳气正盛,万物生长茂盛,人体也是一样到达到生长高峰,此时要注意饮食调节和正常起居,以保证身体吸取尽量多的营养,助长阳气,增加抵抗力,夏季阳气在表,可适当出点汗,如贪图凉快,长时间对着凉风吹会损伤阳气。到了秋天,万物长成果实,一派秋收景象,人体也逐渐回收阳气,准备过冬,秋天天气干燥,要保护身体内的液体,因此此时不宜剧烈运动,要逐渐添加衣物,饮食也宜清淡;到了冬天,万物都收藏起来,此时身体中的阳气处于藏的状态,尽量少出汗,也不能做耗散阳气之事,
如冷天吃冰琪淋、西瓜、游冬泳等,都是耗散阳气的,部份女同胞爱在冬天穿露膝裤,也是耗散阳气的,很容易得寒湿一类的病。又如,中医还将一天分为12时辰,跟据日出日落和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认为人体内的脏俯活动规律也是与天地一致的,例如:夜里11时—凌晨1时, 是胆经活动的子时,阳气开始生发,此时睡眠好了,胆气就好,人的“胆气”和“胆量”就足,因为胆在中医中还有主决断的作用。但现代人此时正是夜生活的开始,这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日久必然生病。又如辰时是早上7点---9点,是胃经活动的时候,阳气开始占据主动,为了滋生阳气,必须添加食物,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和吸收,准时吃早餐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不少人因工作繁忙或习惯长期不吃早餐,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很多人的肠胃病,结石病等就是由此造成。
十六字方针中讲要“适量运动”,西医指的“适量运动”就是散步、小跑、跳舞、打球或在一般的健身器上做力度不大的运动,这些运动对身体保健有一定的好处,但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运动方式更好,既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又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且也不限场地和时间及年龄大小,随时可以运动,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保健功,这些保健功是先辈们经千百年的实践模索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全身的对应经络有着剌激作用,是很有效的防病健身运动。例如己有2500年历史的“八段锦”保健养生功,其中的许多动作就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有的动作是根据人体活动的生理曲线设计的,如果认真做好了“八段锦”保健养生功,每做一次全身的经络可以得到一次拉伸和剌激,还可以治疗和预防颈椎、腰椎、关节病等疾病。
在饮食保健方面,我们的祖先对酒的保健作用和危害有专门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指出:以酒为浆。。。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如把酒当汤水来喝,,酒有活血通脉、消除疲劳、提神防寒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