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course design
恩施市地质灾害监测防治
1
主 要 内 容
一、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二、常见的几种监测方法
三、抢险自救知识
四、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体系
一、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我市蚀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
地面塌陷防治对策有:填埋、强夯、灌注等
填埋法:用于塌陷坑较浅小时用,先填入块石、碎石、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强夯法:用大夯锤(10-20吨的吊10—40米高)对塌陷后松软的土层和塌陷坑内的回填土进行夯实。
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桨,目的是强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使其牢固。
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
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
二、基本监测方法
监测点简易监测方法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滑坡体上的裂缝进行观测
埋桩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埋钉法 上漆法
细小且变化不明显的裂缝,一般只能采用贴纸片、抹砂浆等定性方法来观察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在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纸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对细小裂缝进行观测
贴片法
:前缘出现地面鼓胀、地面反翘或者建筑物地基出现错裂时,应注意详细查看滑坡整体的变形拉裂情况。
中部出现地面拉裂缝,次级台阶,并使建筑物出现有规则的拉裂变形。
后缘出现贯通性的弧形拉裂,并出现向后倾斜的下座拉裂台阶时,必须尽快采取避让措施,将滑坡区的居民尽快转移。
三、避险自救 滑坡
临时避灾场地的选定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外,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避灾场所的选定,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绝不能选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岩体体的坡脚或泥石流沟沟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所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撤离路线、信号的选定
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动方向、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的地段。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应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广播、敲锣、击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乱用,以免误发。
应急避让场地的选择
场址尽量选在地形平坦开阔,水、电、路易通入的区域;
历史上未发生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地区;
场址不应选在冲沟沟口,弃渣场、废石场、尾矿库的下方;
避开不稳定斜坡和高陡边坡;
不宜紧邻河、海、库岸边;
避开地下采空区诱发的地表移动范围;
存在工程地质条件制约因素时,应实施相应的处置措施。
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怎么办?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颗大树不松手。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泥石流发生时,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事项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有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体冲毁。
灾后如何抢险救灾?
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组织群众按预定撤离路线转移避让;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灾后自救,包括被困人员自救、家庭自救、村民自救;
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避免灾害进一步活动导致的人员伤亡;
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
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有组织的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人员;
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避开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主要任务?
第一时间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灾现场指挥机构,启动防灾预案,根据防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
根据险情和灾情
恩施市地质灾害监测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