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泸沽湖湿地因子分析
摘 要: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业等行业的兴起,威胁湿地生态的因子悄然增长,严重影响泸沽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政府及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防微杜渐的应对措施,将威胁因子消灭在萌芽状态。本文就以上所提威胁泸沽湖湿地因子分析
摘 要: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业等行业的兴起,威胁湿地生态的因子悄然增长,严重影响泸沽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政府及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防微杜渐的应对措施,将威胁因子消灭在萌芽状态。本文就以上所提到的潜在因子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针对性措施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威胁泸沽湖湿地;因子;分析
一、概况
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北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境内。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湿地和森林两大生态系统构成。
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以波叶海菜花为特色的水生植物群落;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代表的湖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小果垂枝柏群落;泸沽湖特有的厚唇裂腹鱼、小口裂腹鱼、宁蒗裂腹鱼以及黑颈鹤、猕猴、小熊猫、云南红豆杉、松茸、海菜花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神奇迷离的摩梭文化。
保护区面积8133公顷,其中湖面面积2598公顷,陆地面积5535公顷,%,保护区最低海拔为湖面,高程2685米,最高海拔为牦牛坪附近的主峰,,,湖水容量21亿立方米,属金沙江水系。
保护区及周边共有11个村民小组,共606户,2987人。其中有10个村民小组,543户,2669人居住在保护区内。以社区居民主要以纳西(摩梭人)、汉、彝、普米等民族组成,通常以杂居村寨居多。
保护区面积8133公顷,但却孕育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生命现象,陆生、水生生态系统类型兼备,这在省内、甚至国内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中是少见的,具有重要科研及保护价值,是国内重要湿地之一。
二、湿地调查
自2010年以来,采用样带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属我省辖区从浪放至小落水沿湖水域及湖滨湿地进行采样调查,共取九个样方。主要湿地类型有;湖滨、沼泽、湖滨沼泽化草甸、湖滨草甸沼泽、草甸沼泽、湖泊浅水区、湖滨草甸等。记录了湿地位置、海拔高度、类型、主要功能、威胁因子等内容。
三、威胁湿地因子分析
。过去四十年中,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通过政府行为,泸沽湖曾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如鲫鱼、鲤鱼、草鱼、牛蛙和银鱼等,造成难以弥补的生态灾难,致使原生物种裂腹鱼三个种群濒临灭绝。其中以银鱼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每年冬季大量未补捕捞的银鱼成体死亡,沉入湖底腐烂,在湖底形成大量絮状污染团。
,污染排放。泸沽湖云南所辖范围有近500户社区居民在湖滨周围种植庄稼,其生活废水和富含有机、无机化学肥料的农业废水进入湖中,目前只针对旅游业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大量被人为污染的地面径流和露天动物粪便处于自然排放状态,大多随雨水进入湖中。大量的湖滨湿地被人为排水疏干,盲目开垦,开发为酒店,土地地面硬化现象十分突出,垦建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致使濕地环境质量下降,湖沼萎缩,水质下降,湿地退化乃至功能丧失,产生近期或远期负面效应在所难免。
3.
威胁泸沽湖湿地因子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