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一)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上存在者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称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一)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上存在者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二)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拮抗作用:生物屏障
① 改变pH:抑制外来菌
② 占位性保护作用:生物膜
③ 争夺营养
④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营养作用
代谢:蛋白质、糖、脂肪、
胆汁、胆固醇
合成:维生素
乳酸杆菌
3、免疫作用 Ag Ab

4、抗癌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
(三)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特殊情况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
①免疫功能下降
②寄生部位改变
③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所导致的菌群失调
(四)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
由于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措施:停用原来的抗生素
微生态制剂(酪酸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等)
第二节、消毒与灭菌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包括芽胞。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胞。
无菌:物品中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C 流通蒸气消毒法:
不超过 100℃,15-30min,37℃孵箱过夜(3次)
用途:不耐高温的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的灭菌
D 巴氏消毒法
-℃,30 min
℃,15-30sec
用途:不耐高温的如牛奶、酒类、饮料等食品的消毒
2 、干热灭菌法
(1) 焚烧与烧灼:
用途:废器的物品、接种环、试管口、瓶口等
(2)干烤:
160°~170℃,2h
如:玻璃器皿、瓷器等耐高温的物品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1、日光与紫外线
 波长265~266nm杀菌最强
机理:损坏DNA构型 细菌死亡或变异
特点:穿透力弱
有效距离2~3m 时间1~2h
主要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2、电离辐射:
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机制:干扰DNA的合成;破坏细胞膜; 产生过氧化氢等
特点: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
主要用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毒
(三)滤过除菌法
用滤菌器除去液体及空气中的细菌
用于不耐热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和药液等的除菌。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性质与用途
酚类: 3%~5%石炭酸、2%来苏、
%~%洗必泰
醇类: 70%~75%乙醇
重金属盐类:
2%红汞、%硫柳汞、1%硝酸银
氧化剂: %高锰酸钾、3%过氧化氢、
%-%过氧乙酸、2%~%碘伏
表面活性剂等等
(二)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① 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② 干扰或破坏细菌的酶系统或代谢
③ 改变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
(三)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⑴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⑵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与状态
⑶环境因素 有机物
⑷温度和酸碱度
(四)防腐剂
某些低浓度的消毒剂可用作防腐剂。
第三节 生物安全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重要意义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
是指在从事病原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体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公众的危害,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实验因子免受污染。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保护实验因子

、生物恐怖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危害等级 危害性
1级 危害最低 不大可能致病
2级 能致病 危害不严重 传播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落意心冢
  • 文件大小720 KB
  • 时间202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