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应具体分析,辨证施治。一般来说,小儿盗汗可归纳为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两种。
一是生理性盗汗。婴幼儿时期,由于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者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均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内。此外,盗汗还见于睡前吃过较烫的饮食,或被子盖得太多大厚,或室内温度过高等。上述诱因均可使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信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出汗,尤以躯干、面部显著。
二是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小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有一点要注意,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综合分析,必要时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佝偻病主要见于两岁半以下的儿童。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之外,患儿常有低热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胸部X线摄片等,往往可发现异常,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由此可见,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父母,不能一见小儿盗汗就盲目服药,这是很不可取的。
一旦小儿出现盗汗,应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临床上对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用调整生活规律,祛除生活中的致热诱因。比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控制剧烈运动;睡前不宜吃得太饱,更不宜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卧室温度不宜过高,冬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4-27℃;最好穿单衣入睡,不要穿毛衣、毛裤;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如有条件应该使用睡袋,这样更保险。
一般来说,若能祛除上述种种诱因,小儿盗汗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一时出汗不止,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出汗所损失的只不过是水分和电解质,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对病理
小儿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