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学的写作特点。
2、才能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学的写作特点。
2、才能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的: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和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风光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20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风光,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 正音 、释义
(1)、裸露 lù黧lí黑 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 演绎yì
(2)、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宏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清楚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如今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 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构造)
划分构造: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辛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风光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5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