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猎猎藩王行
2007年冬,中心电视台举办的民间藏宝征集活动中曾出现了一卷古旧的画卷,其中隐含的内容让人感到它有着不寻常的来历。
,,彩绘刀马,军事力气更加强大。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招贤纳士,拥有众多的文臣武将和谋士。这幅画很可能是王府的宫廷画家为他树碑立传而作。洪武年间(1368~13101年)朱元璋已设立宫廷画院,名家辈出,如李再、石悦、谢庭循等,此外还有少数民间工匠进入宫廷,他们的画具有剧烈的民间绘画风格,如商喜、上官伯达等人。这幅作品民间绘画风格跃然纸上,是不是商喜所作,有待查证。假如是商喜所画,他为什么不敢落款盖章?而且不在燕王身边飘扬的大旗上写上一个“燕”字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变故说起。
公元13101年朱元璋病死,立长孙朱允文为建文皇帝。为了稳固皇权,继位当年,建文皇帝就起先削藩,首先拿燕王的同母弟弟周王朱肃下手,借故将朱肃捉拿到南京。当时燕王府人心惶惶,燕王确定马上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和南京政府对抗。假如这幅画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那么画家考虑到身家性命,肯定不敢轻易署上自己的名字和落款,也不敢在旗上写上“燕”字。但是,斗争进展很快,经过3年朱棣的军队就攻进南京,驱除了建文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并改元永乐做了明朝的太宗皇帝。这时画家虽无性命之忧,但也无法在旗上写那个“燕”字了,因为此时的燕王已然是永乐皇帝了,画家更不敢署名落款,此画从今可能被匿藏起来。
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所画王者为明仁宗高炽。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棣南征时曾将北平的防守重任交给朱高炽,在南军李景隆50万大军直扑北平常,形势万分紧急,朱高炽带着全城1万余军民深沟高垒,顽固反抗,守住了城池,为朱棣调动军队刚好增援赢得了时间,最终经过父子内外合击,最终击溃了围城的南兵,这一场生死之战使朱高炽在军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朱高炽继皇帝位后宽仁厚德,接着采纳重农、用贤、惩贪的一系列政策,使大明王朝呈现出政治环境宽松,农商复原开展的上升势头。他和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共同开拓了明初吏治清廉、经济复苏的“仁宣之治”,为后吐史家所称道。从画中王者的面形来看,与历代帝王画像中明仁宗朱高炽的造像也非常相近,故画中所绘藩王形象也可能是当皇储时的朱高炽。朱高炽当了20余年皇储,继位时已经47岁,没有王爵封号,所以出行的旗幡上没有王爵标记也是正常的。然而,从绘画的仪仗规格来看,只有王以上的人才能具备如此的等级和人员配置,假如这幅画所绘真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当皇储时的出行图,那么,画家为什么不敢署上自己的名字呢?这义是一个疑点。
旌旗猎猎藩王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