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大学语文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题目:谁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指导老师:吴畏
姓名:王咸贵
学号:1208040295
谁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有关“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更侧重于指人文关怀精神,即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弘扬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捍卫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完美人格。但与此正好相反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人为地强化了语文的政治因素,过于功利化,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琐碎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的内在人文性在冷漠的讲解中日趋衰亡。
鉴往知来,这是古训。 借着世纪的交替,教育也要趁机反思、回顾、总结、瞻望。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展现人文关怀呢?
一、 课堂教学应该是人文的。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
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不是知识的源流,而是引路者;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反对“一家之言”,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力求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阐释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创设民主、自由、独立、个性化的师生对话氛围。
二、 充分利用教材,注重情感体验。
余秋雨在《关于年龄》一文中曾写过:“莱辛说,一位女皇真正动人之处,是她隐约在堂皇
政务后那个作为女儿、妻子或母亲的身份。……狄德罗则说,一位老人巨大的历史功绩,在审美价值上还不及他与夫人临终前的默默拥抱。”唯有真情才是最动人的。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以情动人。因为文学是诉诸情感的,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能使我们体会生活的苦与悲、喜与忧;感受生命的崇高与宝贵;欣赏大自然的和谐与生生不息。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丰富的人生情感的机会。《过秦论》贾谊的一片为》里司马迁悲愤的情怀、《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哀婉绝伦的悼亡之情、《故乡》里鲁迅深刻的绝望和热切的期盼、《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梦一般的淡淡喜悦与忧愁、《沁园春·长沙》里毛主席自信豪迈的革命斗志……生活是舞台,而我们手中教材里的篇篇课文则是舞台上不断变幻的屏幕,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种种生活情境的可能。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引领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人生的丰富情感。
文学是人学,它激发我们去追求世间的真善美。只有当这些纯洁、质朴、动人的情感深入学生的心灵,它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百味、生命的意义,从而认识到做人的快乐与艰辛。语文教学就是要肩负起历史文化情感的承载,使学生在文学里感受到文明的灵动、历史的厚重。人文关怀在此也就能充分体现出来了。
三、 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丰富的现实社会。学习再不是从前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更要在于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整个人类的
谁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