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体悟情感的钥匙-朗读教学初探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言;情感;美感;训练方法
“语文乃口耳之学”,老一辈教育家意在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南宋伟大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须成诵”“凡读书——须要读结巴巴、语流不畅,不是漏字就是任意添加,破坏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本地教师由于长期用方言上课,对朗读也缺乏信心和正确的方法,只是把朗读作为课堂的点缀。当学生朗读课文时不是忙着板书就是思考下一个教学环节步骤,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不重视,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作一番指导和评价了,朗读只是被当作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简单过渡。
一、农村学校的朗读教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分析
首先,升学考试体制是导致师生双方漠视朗读的重要原因。语文常规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即使是高考考查名言名句名篇,也只是考查填词、填句默写而已,重在考查识记能力,完全没有“读”这一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不是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优美的诗句篇章,而是为考试得分而死记硬背式地读。教师也只是强调字词的正确书写,对不良朗读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其次,“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分析语法、章法、思想内容,面面俱到,短短40分钟的课堂需要分析的内容繁多,哪里还容得下朗读?没有了朗读,没有了对语言直接的感受,品味语言、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的妙处,全都异化成了教师宣读教参的标准答案代替朗读。
再者,多媒体教学已进入农村中学课堂,诚然,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效果,不仅大量使用图片、背景音乐,甚至还将教师的朗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全都录入其中,上课时教师只是点击鼠标,学生看得是眼花缭乱,听得是疲惫不堪,既没有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没有了朗读的效果,学生不能接触语言、感受语言。
最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是根本原因。很多教师不重视练习普通话,只是在“普通话等级考试”时努力练习,过后就不予理睬,对自身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再加上教师自身音色不佳、吐字不清、没有朗读技巧方面的技能,更没有下一番苦功夫研究、提高朗读水平,这样的现状又期待农村学生的朗读有多高的水平呢?
因此,面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不足,我们作为奋战在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朗读教学研究,优化朗读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畅游。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下是笔者在朗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感情。例如王维《山居秋暝》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朗读:体悟情感的钥匙-朗读教学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