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数学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同课异构实验分析
黄石市武黄路小学 陈笛帆
一、教学背景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断的增大。信息技术也对教育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场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刻度线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6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cm)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2)指名答复: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答复: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3)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3、感知几厘米
(1)刚刚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比划一下吗?
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师比划),2厘米长吗?
(2)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3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那3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助,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3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答复:3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3厘米就是几大格?
(3)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三、用厘米量
1.刚刚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也认识了刻度尺。那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想不想学?
2.指导量的方法:
我们先来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看清楚测量的方法。
讲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这样量行吗?为什么?然后把铅笔的左边一端对着哪里?最后看铅笔的右边一端对着几?是几厘米?假设对着8呢?
【评:课的开头很平实,并没有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构建: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过程,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却无视学生才能的培养,让学生一直观察直尺,由于是低段的学生,学生到了后阶段会很没有耐心,失去了新颖感,而特别是在老师在示范用直尺测量线段的方法的时候,因为厘米的长度很短,在黑板上的展示上所呈现的间隔 几乎只有蚂蚁那么大,学生根本没到清楚的看到物体的左端要是零刻度线对齐的,也没有看到物体的右端到了刻度几。这是本课的难点,因为这一过程学生没有清楚的看到,对于测量的方法没有很直观的深化印象,那么在测量线段的时候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没有将物体的左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导致所测量的结果有误,这表达了常规教学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概念的时候,局限用于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给于学生以抽象的形象,却无法提供直观的表象,限制了学生的开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去独立考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很被动,无视学生创新才能的开展,同时也没有在课中表达数学和生活的严密联络。
B实验班: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教学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显示生动的画面,加以童趣的配音)
考虑:扶梯有多长?怎么测量它的长度?(从而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考虑。
谈话: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看到厘米,你想知道什么?
[注: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2、找一找,初步认识1厘米。
谈话:谁知道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小尺上找到1厘米吗?(指名到实物上找。
小结:从0这条长刻度线到1这条长刻度线,这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小尺上有许多这样的1厘米,谁能再来找一个?
谈话:咱们都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把你找到的1厘米指给同位看看,比比谁找到的1厘米多。(组织学生到实物投影上交流自己刚刚找到的许多的1厘米)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就是1厘米?
[注:老师提供方法多样化,注重开展学生的变相思维的才能]
3、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找一找。谈话:从你的学具盒里找一找,哪根小棒的长大约是
有声的数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