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县开展生物治蝗.doc1 巴里坤县开展生物治蝗摘要: 本文阐述了蝗虫天敌――粉红椋鸟对新疆草原蝗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出巴里坤县草原“招鸟治蝗”措施的优越性, 提倡全区草原系统工作者大力开展生物治蝗, 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新疆畜牧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关键词:草原蝗虫;粉红椋鸟;人工招引;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DOI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坐落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全县拥有天然草地总面积 万 hm2 ,可利用草场面积 万 hm2 , 人工草地 万 hm2 。据调查, 全县有蝗虫 60 多种, 主要优势种为西伯利亚蝗、戟纹蝗、意大利蝗、黑条小车蝗、蚁蝗等。分布在海拔 3500m 的高山草原和海拔 600m 的戈壁滩之间。在地形复杂的蝗区, 飞机和大型机械都难以防治, 过去我国一直普遍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这种化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蝗害有所控制与改变, 但是由于长时间采用农药,势必会造成蝗虫的抗药性,其效果不显著,同时也会污染环境,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多年来的科学探索试验,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为生物治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草原人民亲切的称它为保护草原的“铁甲兵”。 1 粉红椋鸟的特征 2 形态特征,粉红椋鸟属于雀形目椋鸟科,它的体型中等大约有 22cm , 还有黑色椋鸟, 繁殖的雄鸟余羽颜色亮黑, 背部、胸部以及两胁都是粉红色的,繁殖的雌鸟跟雄鸟的图纹很相似,但相比雄鸟颜色要暗淡不少,刚出生的幼鸟则是上身黄色, 两翼和尾巴都是褐色, 而下体颜色浅, 嘴巴也是黄色的。生物学特性, 以群体为生活的动物, 不管是在迁徙、繁殖还是觅食的过程中都是成群结队的,捕食方式通常是以藏在隐蔽处集体惊吓猎物,蝗虫在田地里是属于有保护色的, 粉红椋鸟就是通过这种社群类动物的捕食方式来捕捉蝗虫,一般在筑巢 15~ 20km 范围内捕食蝗虫。分布,在国内仅分布在于新疆境内,从海拔 900m 的低山丘陵至海拔 2300m 的山地草原(多为蝗害发生区)。习性, 迁徙性候鸟。喜以乱石洞穴为巢栖息、产卵和育雏, 以蝗虫为主食,每天捕食蝗虫 120 ~ 180 只。 2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方法及成效在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新疆地区就利用粉红椋鸟的特性对其展开了科学性研究。一般在蝗虫密度达到 30头/m2 以上, 有可栖息的堆积巢或人工筑巢、离水源较近的草地上栖息繁殖适合进行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根据粉红椋鸟的特性, 利用当地的环境条件, 建立了各种适合于粉红椋鸟栖息生存的鸟巢。将石头堆积为长 5~ 10m 宽2~ 5m高 ~ 长方形或圆形石头堆,体积不小于 5m ,增大其洞穴率。粉红椋鸟在新疆山前荒漠草原分布较广、数量多。根据粉红椋鸟近几年的迁徙特点,自 1990 年以来,新疆天山山麓一带已建立人工招引巢约 3 20万 m3 ,每年工作人员人工为粉红椋鸟筑巢,以吸引大量粉红椋鸟来此处生活, 以达到用其防治控制蝗虫的目的, 通过人工努力已经取得良好效益, 有效防治了蝗害, 为提高新疆农作物产量, 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3 保护粉红椋鸟的措施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通讯等多种形式, 来提高人们对益鸟
巴里坤县开展生物治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