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_5.doc抗战胜利 70 周年征文下面是我们文秘114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抗战胜利 70周年征文供大家参阅! 我曾见过各种各样的桥, 古代的、现代的, 雄伟的, 小巧的, 石头砌的, 钢铁铸的, 千姿百态, 各具特色, 都给了我诸多美的享受, 但很少让我牵肠挂肚地思量过。唯独卢沟桥, 赋予我许许多多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哲思。我去看卢沟桥的时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深秋的一天傍晚。在夕阳穿射下的雾岚中, 我来到梦牵魂绕的卢沟桥, 仔细端祥卢沟桥的娇容, 才知道与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这座富于神奇的石拱桥, 看上去是那么地安祥、恬静、富有活力, 全然不象经过炮火洗礼过的模样。这尤如生活中有许多美景, 置身这里就好似置身那美好的天堂。卢沟桥的美丽一下子就撩起我的好心情, 我情不自禁地跑上桥, 向那一边急速奔去。嘭嘭嘭的脚步声, 很有点军人操练的味道。这当儿, 我似乎觉得自己就是这桥的主人。可以任意撒娇, 随意欢笑。陪我上桥的北京朋友不停地介绍“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历史, 我竟连一句也听不进去。回眸间, 我似乎看见自己站立的卢沟桥也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了。炮弹留下的每一个印记, 都历历在目, 清晰可辨, 这是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就在这一刻, 夕阳完成了自己一天的使命, 落山了。天空渐渐地暗淡了下来, 晚风开始显得有些寒意, 嗖嗖嗖, 直往我的脖子里钻。我浑身狠狠地打了个冷颤, 一种从未有过的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带我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战争年代。我听见了苍蝇似乱糟糟的轰鸣声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从上空那边飘来,刺耳的爆炸声与揪心的哭叫声互相交织,连绵不断。卢沟桥迎来了空前的大劫难。古老的石拱桥, 成了侵略者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那是一九三七年的七月七日, 驻丰台的日军以有人失踪为由, 捍然在卢沟桥侧畔的宛平城下猛烈炮击我国军队防线,并强占了城东沙岗制高点。就这样,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头, 打响了我中华民族举国奋起, 八年不懈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我不由想起刚上桥时北京朋友的介绍, 寻找当年那场战争留下的遗址。其实, 对于每一个遗迹或景点, 称谓只是一种符号, 无关紧要。但我相信, 上卢沟桥的人大多不是来观赏什么风景的, 而是奔卢沟桥的坎坷经历来的。我宁可这样想, 因为这样想更能道出我来这儿的目的和理由。此时此刻, 我依稀看见一群全副武装的中国军人飞越桥墩向我走来, 他们是那么高大, 那么威武, 那么地英姿飒爽, 我像一个虔诚的信徒拜谒神灵似地仰视他们。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们都来了。当年, 他们无怨无悔地将滚烫的鲜血洒在祖国的土地上, 拿年轻的生命, 换取一方水土的和平与安宁……我似乎听见他们在说, 侵略者只能烧焦我们的棉衣、头发、皮肉, 洞穿我们的胸膛, 但烧不毁存在于华夏子孙身上宁死不屈的精神, 动摇不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不知咋地, 我的血液犹如这桥下的流水自然萌动, 开始沸腾起来。我从来没有体验过, 血与血的撞击会产生如此强有力的冲击波。我仿佛不是我自己了。我就是那荡气回肠的《义勇军进行曲》,带着正义去扫视满目狼藉的战场;我就是徐悲鸿笔下那奋蹄嘶鸣的烈马, 凭借一身胆略去直面在血与火中逞强的狼烟; 我就是那钢铁铸成的桥, 纵使桥面被炸了, 依旧保持巍然屹立的姿势……一声鸽哨, 从卢沟桥上空掠过, 钻进我的耳膜。我猛一抬头, 几只小白鸽正从我的头顶飞过,不
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_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