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s("print");s("hzh1");s("hzh2"); 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创设情景, 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七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 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2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 老师提出: 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 引入“分数”。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 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 先引导学生复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 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 通过割补( 或拼接) 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在引入新知时, 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 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 引出规律。这样引入, 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例如: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第一组第二组(1)(8+ 27 )+ 13(1)8 +( 27+ 13) (2) 85+ 17+ 83(2) 85 +( 17+ 83) (3) 72 +( 28+ 57)(3)( 72+ 28 )+ 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 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 师生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 每组的第(1)题、(2)题、(3) 题结果分别相等时,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 然后分别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景突出, 整体性强, 学生思维连贯, 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 这样引入: 让学生求出 1,2, 6,7,9, 11, 14 ,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 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 ,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o1230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02-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