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又称曲、曲子词,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如梦令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又称曲、曲子词,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如梦令》、《渔歌子》都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词牌名:《忆秦娥》、《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
【词简介】
【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PPT模板:素材:
PPT背景:图表:
PPT下载:教程:
资料下载: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教案下载:
PPT论坛: PPT课件:
语文课件: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历史课件: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词人简介】
藕
莲藕
ǒu
我能行
【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注释】
溪亭:临水的亭台。
误:错误。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争:争着、抢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读一读,说说从带点的词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回忆,并有深刻印象。
“沉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读句子,说意思。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读句子,说体会。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说说它的意思。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词赏析】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疏:指稀疏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醉酒→惜花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试→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试问”的结果→海棠依旧
却→侍女对女主人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个粗心的丫头,你
《如梦令》PPT课件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