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abpm
1. ABPM概述
是通过仪器自动间断性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血压的一种检测技术。由于ABPM 克服了诊室血压24h内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局限性,因此能较客观地反映24h血压血压监测基础上的反映动脉血管硬化程度的新指标。以舒张压(DBP)为纵坐标,收缩压(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单位)。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相关性良好,可以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动态脉压指数:其数值等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可以作为独立的稳定的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
3 ABPM的应用进展
高血压病诊断
ABPM能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避免就诊者与医务人员接触,是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反白大衣高血压及夜间高血压主要方法。然而对于高血压诊断,目前国际仍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24h动态血压均值>129/87mmHg , 白昼均值> 146/ 91mmHg,夜间均值>127/ 79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为血压异常升高。新近也有学者提出应使用血压负荷指标来诊断高血压。即设定一标准血压值,并将所测得血压与此标准血压比较,计算出血压超过标准血压值次数的比例,当比例超过某一值时,即为高血压。
一项关于肥胖儿童血压调查研究中发现肥胖儿童血压负荷明显大于正常体重儿童,提示肥胖儿童早期便可出现血压异常,建议以血压负荷超过25%作为界定正常与高血压的标准。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以50%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而一项关于妊娠高血压的研究中,通过对妊娠期妇女孕8~11周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量其血压负荷指数,经定期追踪发现,血压负荷升高者,其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及先兆子痫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86%、73%。血压负荷指标是早期诊断妊娠期高血压及先兆子痫的敏感指标。
终点事件预测
新近研究显示血压负荷性指标、反映血压变化规律指标、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及动态脉压指数异常均与终点事件密切相关。
肾脏疾病
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微量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研究显示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更准确预测微量蛋白尿发生。研究对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春期少年进行为期5年观察后发现,夜昼指数><,其微蛋白尿5年发生率升高70%。同样,通过对杓型(夜昼指数>)及非杓型(夜昼指数<)高血压肾病患者3年蛋白尿的跟踪随访后发现,非杓型患者其尿蛋白明显升高,夜昼指数升高是预测肾脏损害有效指标,其机制可能与夜间血压增高引起肾脏损害有关。
心脏疾病
ABPM同CBP相比能准确预测心血管事件,血压节律改变是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夜间血压升高是一个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学者对74名血压正常者进行ABPM、心脏重量指数及室壁厚度测定,结果发现非杓型患者心脏重量指数及室壁厚度较杓型组明显升高,提示夜间血压升高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回顾性对照研究同样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白种女性夜间血压降低的消失与各种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血压负荷升高也是预测心脏疾病重要指标。通过对30名中度高血压患者ABPM研究,研究者发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血压负荷密切相关,血压负荷值表明靶器官损伤程度与高血压之间数量关系,一般认为正常人血压负荷值应<10%,血压负荷值增高可加重左室肥厚和心功能损害程度。建议应参考药物对压力负荷降低程度来评价药物对血压控制情况。
脑血管疾病
血压节律改变及收缩压、24 h脉压、平均压升高是引起脑中风独立危险因素。Inoue等通过对1271例患者动态血压研究后认为,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是中风强预测因素,脉压相对于前者来说,预测作用较弱。同时,血压呈非杓型节律变化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较杓型变化组明显升高。负荷指数也是预测脑卒中有效指标。
廖俊龙等观察40例有症状脑梗死、38例腔隙性脑梗死和50例无脑梗死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发现:有症状组和腔梗组24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日间收缩压负荷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日间舒张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收缩压负荷过高,与腔梗、脑梗死等靶器官损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他疾病
杓型变化患者多合并有代谢综合征。在对462名非高血压糖尿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相关指征测定并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非杓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总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较杓型组明显升高。非杓型组糖耐量下降及空腹血糖损害较杓型组明显。提示血压非杓型变化是空腹血糖损害及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因
动态血压监测abpm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