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小学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5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小学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5篇
中小学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1)
一口气看完了《罪与罚》,这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着,讲的是犯罪心理。看完整部小说的第一反应是,救赎;其次是悲伤。其中的缘由,我归结为世界的困难,社会财宝的分布不均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行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志向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非常苍白。明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气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冲突。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穿了大半。不是身体上的惩处,而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的惩处。所以法律只是我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指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相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指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罪与罚,这本书主,描写了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特别值得大家阅读。
中小学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3)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记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子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处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凄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冲突。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恶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终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意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实的怜悯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头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无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动身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躲避内心的惩处,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处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支配的一条“新生”之路,事实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苦痛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行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志向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非常苍白。明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气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冲突。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奇妙”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精彩。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受令人怜悯,凶杀事务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子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快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调和政论色调非常显明。
中小学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4)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时常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慧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须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信任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须要机会。因此他杀了早让人争论纷纷的苛刻老妇,抢其钱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志向理想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但是,为达到志向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全部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说明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探讨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马上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信任“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挚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家立业不再犯罪。想想

中小学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