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皮影
皮影,又名影戏,或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等皮刻制的戏曲影人、布景、道具的总称,以人物为主。表演时,用白绸做屏幕,燃灯作为光照效果,表演者手持操纵皮影肢体活动的操纵杆,隐身于灯前幕后作表演,将物像映于屏幕上,而且边说边唱民间工艺-—皮影
皮影,又名影戏,或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等皮刻制的戏曲影人、布景、道具的总称,以人物为主。表演时,用白绸做屏幕,燃灯作为光照效果,表演者手持操纵皮影肢体活动的操纵杆,隐身于灯前幕后作表演,将物像映于屏幕上,而且边说边唱,并配以音乐,富有浓重的民间生活气息。
据文献记载,皮影戏的历史可上溯到西汉时代。传说西汉文帝时,宫娥抱着太子在窗前玩耍,用桐树叶剪制成人形,映在纱窗上表演取乐,后世的皮影戏实源于此。,但它是皮影的雏形.
历史上真正的皮影戏出现于北宋时代。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非常兴隆。随着商业的繁荣,市民说唱文学兴盛起来,大量的民间优秀文学作品,开场以歌曲、说书、鼓词、弹词、戏曲等艺术形式出现。皮影戏就是从说书讲史演变成的形声并茂的特殊剧种。据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在宋仁宗时,市上就有以影人讲谈三国历史的,,京城大街小巷挂满了花灯,并设有很多小影戏棚子。为了防止本坊巷游人的小儿迷失,让他们聚集在影棚里看戏。当时著名影戏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等,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向人们展示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博得了人们的赞扬.
最早的皮影不是皮影而是纸影,人物用素纸雕镂而成,以后才用羊皮雕形,用彩色装饰,以加强其结实性。当时演出的剧目多是市人喜欢的三国故事,真假参半。所雕皮影往往是忠臣良将雕以正貌,奸臣贼子雕以丑形,寓褒贬之意于其中。
南宋时,皮影戏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扎根开展起来。著名皮影艺人有贾震、贾雄、尚保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郭真、李二娘等,城内还出现了名为“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当时,皮影戏不仅为农民和城市居民喜欢,也为宫廷享用。孝宗时,为给太上皇作寿,曾召皮影戏艺人王润卿进宫中演出助兴.
金兵攻陷汴京后,汴京的纸窗影戏艺人被掳到山西,影戏在山西扎下了根。元代初年,影戏作为军队内部娱乐活动,经常在军营中流动演出。1953年,山西孝仪张家庄曾开掘一座元代墓葬,:“南瓦(宋元城市中的娱乐场所称“瓦”)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烛照灭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唱霸王。”可知此时的皮影已经专演传本故事和刀马人物了。
古代皮影的造型很受古代帛画尤其是汉画像石的影响
民间工艺---皮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