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农民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顶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昭通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500218人,%。养老是源由劳动收入、子女供应、养老保险、低保等局部构成。土地收入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农村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体比拟强健,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或多或少的劳动收入。在调查的207位老人中,60-70岁的有93人,靠劳动收入的有43人,在经济上不完全依靠于子女供给。但是不得不靠子女供给的农村老人,却因他们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当困难,其生活就难以为继了。
(二)养老模式单一。昭通农村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调查中发觉,有的子女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些钱物。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费用还要靠老人支付。在局部多子女家庭中,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但还有一局部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显示公允,将老父老母拆散供给,一个儿子养活爹,一个儿子养活妈,活生生将二老拆散,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随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间的暖和,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安康。调查中还发觉农村有局部家庭因家中的多种缘由和冲突,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分家时,老人们还能够从事各种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晚年的他们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调查中发觉一种怪象,有的儿女多的老人养老来源成为问题,在给老人的赡养费上相互推诿,本应负担的老人生活费成了儿女们相互之间闹冲突的由头,有的儿女们相互间还成了仇人,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被儿女们当作累赘,而且在赡养费的担当上相互推卸赡养责任。
(三)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孤独。农村大局部老人,除了辛勤劳作时在劳碌中找到一些充溢,闲暇时间生活是特别单调乏味的。农村老人,特殊是单身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连一个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假如两个老人都健在有个伴还好,至少有个沟通和相互照应的人;假如是孤身一人,就是生病了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那份晚景的凄凉、那份孤寂孤独无依无助可想而知。调查中发觉,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看看电视、赶场、上庙,没有更多的文体消遣活动,思想精神上缺乏沟通与沟通,生活没有情趣,有些老人最终是抑郁而终。调查发觉大局部农村家庭赡养老人仅限经济上的供给,认为给老人生活费就算尽了义务,无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籍。
(四)病有所医很难实现。农村老年人一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老生理疾病较多。调查发觉70%的农村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哮喘、胃病等。从未做过安康体检的占80%,做过安康体检的仅20%。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担负着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平常看病就医的重任。农村老年人选择村卫生所,外表上看是因为就医具有便利、经济的
昭通农民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