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及其21世纪的前景
周穗明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
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作者注。)的崛起。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在20世纪已不再具有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主流和中心的地位。
在东方,列宁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初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曾使50年代以后的世界“东风压倒西风”。五六十年代古巴革命的胜利和越战中社会主义越南的胜利挟民族解放运动的雄威,使马克思主义风行天下。尽管80年代末苏东阵营的崩溃使东方马克思主义遭受重创,但是经历20年改革的中国重现活力与生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主流发展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很少谐振在同一个频律上。相反,二者之间产生过多次重大的理论和政治分歧。
第一次较大的分歧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此前,第二国际在一战中的分裂,还没有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裂为东西方两条线索。而这一时期罗莎•卢森堡的理论观点明显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批评。卢森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民主问题上。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批评列宁所主张的党的集中制,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
“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会的托管”;她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禁绝反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及其21世纪的前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