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坐言起行录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
《坐言起行》是一本由立波着作,中装,本定价:,数:288,文章吧小精心整理的一些者的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坐言起行》后感(一):徐海敏:四季的回
一掠而过的会心微
笑,也不失为填满时间,对抗恐惧的好方式。哲学与生活最远又最近,《坐言起行录》或许就是哲学邂逅生活,使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尝试。
《坐言起行录》读后感(三):张婷:重构历史图景
老师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硕士到博士到博士后,再到之后的执教和科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3/14
精心整理
研,已经二十多年。虽然老师一再说,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做马哲,也不要局限在做哲学,而应定位在做人文上,但是毕竟,老师身上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签。
老师自己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也不否认、不嫌弃这个标签。还有,最近一些年,老师一直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的研究,这在一般意义上,属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这和老师博士论文所从事的后现代的马克思的研究,显然相去甚远。老师有时不无自嘲地说,一些同仁很是不屑:哎,你以前做后现代挺好啊,怎么做
中国化了?给我们讲到这个时,老师也没有做什么解释,不过,这在我心里成为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老师怎么就从后现代转到中国化了?后现代多么高大上啊,相比之下,中国化显然下里巴人。
翻开《坐言起行录》,从07卷到09卷,每一卷都有涉谈上个世纪前半期的文人骚客。从编排上看集中于07卷第一辑,散见于08卷第一辑,09卷第三辑。这引发我对于该书的第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要谈论那么多的我知道和不知道的文人?为
什么要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书谈起?他们对老师的治学和科研有什么意义?特别是,他们对老师转向中国化研究,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有怎样的意义?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卷第一辑谈论的那些人,大体说来,属于五四以后,民国年间。关于五四,我们中学历史课有明确的定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起点。给我的印象,五四就是民主与科学,还有爱国。这些都是很宏大的口号。从五四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很明确的线索。老师在课
堂上讲过,上世纪60年代就有这个标题的专着。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提出了启蒙和革命的双重变奏,其实,也就是从五四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只不
过,前者的意思是褒扬,谈论的是必然性,李泽厚的评价就比较复杂了,不过,他也认为其间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4/14
精心整理
通常谈到五四,大都会谈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等等,他们都是开创新文学、倡导新思想和新道德,无论后来的走向如何,五四的意义以及他们
在五四运动史上的地位,都在于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宏大叙事上。《坐言起行录》谈论的人物,却是另外一些人。这样,按照我的理解,老师就从既有“五四人物记”转
向来近年来流行的“民国人物传”。“民国人物”的形象大不同于“五四人物”。不那么政治化,幽默风趣,好玩好看。用解构的思想来说,民国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与呈
现,对既有的五四人物的形象是一种解构,对既有的五四构图是一种解构。进而言之,对既有的启蒙和革命的叙事,无论是从启蒙到革命,还是启蒙和革命的双重叙事,都是解构。
《坐言起行录》中谈到了一些革命的思想家、文学家,如鲁迅、成仿吾、周扬、冯雪峰、赵树理、丁玲、郭沫若、胡风、周文,也谈到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朱自清、穆木天,但更多的民国年间的人物,苏曼殊、章衣萍、邵洵美等等,实实在在属于文人。再者,对于那些革命的、进步的人物的描述,重心也不在于他
们怎么革命怎么进步上。我们看到的是“新文学的气度”,是文人的性情,是他们作为个体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火、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教授
上街演说、愤慨的激情,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待所谓的启蒙和革命,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构架和风格也就大为不同了。
脱去坚强、硬朗、豪迈的外衣,显尽的是革命者的优雅随和,或一个男人的柔波。革命不是没有情感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生硬的理论,唇枪舌战的基座就是他们情义相生的活着。忽然想到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国外来说,是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所开辟的潮流,就国内来说,大都是从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周扬的讲话《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谈起。这样的讨论,还是把马克思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5/14
精心整理
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回到黑格尔,做哲学的阐述,并且联系现实生活。《坐言起行录》中谈到卢卡奇,是在39页,《纯粹》那一篇的最后一段,就那么一
坐言起行录读后感10篇读后感名著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