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 吴应文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
方案,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表达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热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梦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阔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到达了顶点。
一、诗歌,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我们在读到?春望?时,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比照,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国将不国,只有对国家的高度关切,才有如此的心语。?石壕吏?中老妪的致辞,老妪一家的惨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从一个家庭反映出国家的惨败。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消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那么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心系百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家人的思念。
?石壕吏?中的吏怒
最新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