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 吴应文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 吴应文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长时在外,无不思念家乡的亲人。凡此种种,使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就杜甫诗歌家国之情的表现方面进行阐述,意在探讨这位中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他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 又是根植于忧国思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表达了诗史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 家国情怀 忧国思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 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社会与劳动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也称作“诗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
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开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
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方案,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诗现存有
最新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