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学位,该读什么? 精选
已有 675 次阅读 2013-10-13 22:31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读博,苗德岁
读博,读什么?
Working on a Doctoral Degree —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英文翻译:苗德岁)
【博主按:通过朋友的邮件,偶然与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苗德岁先生有交流。苗先生曾到我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进行《物种起源》的科普讲座。今天收到苗先生发来的《读博,读什么》的文章(中英对照版),读了几遍,很是喜欢,有些感慨。这篇不知作者的文章,苗先生借助他深厚的英文功底逐句翻译成英文,与他身边的美国学生分享。我对苗先生说当今多是洋文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居多,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文章翻译成英文的不多,所以这也算是一景了。征得苗先生的同意后,转发在我的博客上,希望我的学生们,以及更多的年轻学子们,能够读到这些文字,并能够受益。真正明白“读博,读什么?”的道理。
读博,有“五读”:“一读寂寞,二读专业,三读关系,四读语言,五读坚强”。“博士,读的是自己的一点想法,读的是几分好奇,读的是二两苦涩,读的是家人的多重期待,读的是儿时的一个传闻。”更重要的,“来了,就读下去( Now that I’ve
come, I’ll keep going).” 看来“既来之,则安之”还不够,还要“读下去”。
很巧,今年8月在英国参会期间,看到很喜爱的生物学家E O Wilson刚出版的一本小书“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给一位青年学者的信》),书封上有老先生跪在地上观察蚂蚁的照片,下面有句话:“First and foremost, I urge you to stay on the path you’ve chosen. And to travel on it as far as you can. The world needs you- badly.”(最重要的是,我劝你要坚持在你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要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你。真的,非常需要你。”)。这句话,我也读了很多遍了,很多次想推荐给我的学生们,担心学生们说我又是老生常谈,这些他们早就听烦了。可是,我真的很喜欢这句话,对这句话很有感觉。一直想象着,作为世界级大学者的威尔逊,根据自己一生的科研经历,对一位年轻学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多么充满期待和理解啊。
读博士,“来了,就读下去”。
做学问,“坚持自己的选择,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谢谢苗先生的馈赠,谢谢他的劳动!
另,我在网上找到了苗先生的几首自嘲诗,放在后面与博友们分享。您可见他“长在汉英双语工”的功力。】
【苗德岁先生按 (2010-8-12):这是最近在中文网站上被广为转载的一篇妙文,尚不知原作者是谁。该文思路邃密、文采飞扬,道尽现代科举路个中酸辛。我擅改了原文中的几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之所以将它翻译成英文,是因为要给我身边的美国研究生们看,实际上他们的处境,也与国内研究生大同小异。文末的最后两句话,尤为精彩。作为过来的非成功人士,我想告诉后来者:这个“来了,就读下去”,真正是妙不可言。“读下去”不仅是要撑下去、熬下去,而且还要扎下来、钻进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韧者留其名;用张弥曼院士的一句话,那就是要能咬紧牙(bite the bullet)。“行百里者半九十”,乃痛语也。退一步讲,像我们这号人,不读书,又能干啥?既然读了,就力求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
读博,读什么?
Working on a Doctoral Degree —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母亲有位远亲,据说在英国,八十年代终于回国探亲。母亲第一次和我说起人家是博士,当回国看到国内的烟囱冒着黑烟时,很有感叹称黑烟中可以提炼出好多东西,这样
冒出去白白浪费了;还有不可考证的是英国人在他体内注射了药物,如果不按时回去,就会发作而死。童年的印象很深刻,现在还有记忆,一是知道了有个“博士”这个名称,二是听到到“西方外国”就联想到从烟囱里提炼东西,感觉人家好聪明。
My mother has a distant relative, who was said to live in England and came back to visit his relatives in China in the 1980s. My mother first mentioned to me that he is a PhD, and that d
读博士学位,该读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