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后感范文
博物馆观后感1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我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
站在大门前,我兴奋不已。高大的玻璃建筑物,耸立在那儿,让人觉得宏伟壮丽。进了门,只见一个足有几十米高的青铜器立在左边,一个大大的木头建些传统民俗,了解了更多的古玩、玉器、瓷器,懂得了一些东西的由来。我肯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后也做个讲解员,能懂得那么多的学问,多渊博啊!我坚信我肯定会实现自己的志向的!
让我在学问的海洋中遨游,欢乐地去探究那些学问吧!
博物馆观后感4
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首都博物馆,一路上我都兴奋不已。
最终看到高大宏伟的首都博物馆了,它共有6层,位于复兴路上,从天安门始终往西就能到。进馆的时候,安检真严格。我打算用来剪开香肠的剪刀也被“没收”了。
我们先来到三层,参观老北京民俗展厅。那里有老北京泥人,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馆内还有古代佛像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技术精品展。
我最喜爱的就是“秋郊大猎图卷”它画的是秋天人们在山林了打猎的情景。绘画工艺精致,一丝不苟,人物,山,水,尤其是树枝,几乎没有重叠。山脉也画的特殊细致,逼真的就像在你面前一样,真是百看不厌。我太佩服作者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镇馆之宝——水月观音。观音的身后有一轮圆月,因此得名。水月观音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的。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观音额头宽敞,双目微闭,端庄慈爱,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美丽。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都装饰有连珠璎珞,全身装饰非常繁缛。筒体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雪白细腻,不愧为镇馆之宝。
这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博物馆观后感5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将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都博物馆设计方案,经过两轮国际招标,从16家中外知名建筑设计机构提交的22个设计方案中选出的。博物馆建筑落成后,已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一样赞扬。,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建筑高度40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建筑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显明的现代感。如:外观外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悬挑的大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出檐,青灰色砖墙模糊了古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线。宽敞的广场和大堂也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在博物馆中轴线上,大厅外地面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中国传统中心轴线特点。在建筑材质上,青铜、木质与砖石的大量运用更显现一种历史的久远;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又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的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更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
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厅、椭圆形专题展厅、条形的办公和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隙则为中心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的环境。
博物馆观后感6
这个暑假,我去参观了首都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晰的介绍了展区的分布。博物馆总共有五层,分为东、西两区。
首先我来到的是“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这里陈设的是明清绘画作品。对绘画作品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挥洒出的那种意境深邃、飘逸、清幽、唯美的精神世界。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我来到了三层的“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以保藏或流传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的名家墨书精品为主线,展示北京书法艺术的特色。四层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等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四层还有“京剧文物展”,有那些美丽的脸谱、戏服、听戏的茶楼,坐在小桌旁看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戏剧,能真实亲切感受到当时来茶楼休闲的人,那种自由享受的心情。
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四层,来到了五层。五层是“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分为新石器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本展览从呈现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动身,反映了北京地区的玉器发展史和艺术特色。我特别喜爱青白玉,看上去特别的纯净,有些可以说是晶莹剔透,看了就让人喜爱。五层还有“老北京民俗展”,在这个展厅随处可见用小泥人仿照当时婚庆喧闹喜庆的场面,透露出当时纯朴的民风民情。除了这些还记得有剪纸展、风筝展、北京小吃展、服饰展。
时间就这么匆忙过去了,没有方法,我恋恋不舍的
博物馆观后感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