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总第 45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六种局部地形及其地形图。
2、理解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实际坡度的关系。
教学
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六种局部地形。
教学
难点
等高线
课题
总第 45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六种局部地形及其地形图。
2、理解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实际坡度的关系。
教学
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六种局部地形。
教学
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后提问:
二、讲授新课
1、讲授基本概念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2、讲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第一步,要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3、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2) 同线等高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
4、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你游览过中华山吗?你是怎样登山的?
你玩过蹦极吗?蹦极通常在什么地方?
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
学生练习:教师展示两山高度,让学生填写海拔、相对高度。
然后,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练习。
学生根据坡度练习。
三、小结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判断比较
等高线的六种地形
四、作业
1
【板书设计】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2) 同线等高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
2、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不会看
课题
总第 46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局部地形,并会辨识局部地形。
2、绘制地形图,辨识并说出六种局部地形。
教学
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六种局部地形。
教学
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讲授
5、认识六种等高线地形图
500
400
300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便于登山。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易发源河流。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37地形和地形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