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
灰色的孔子和多彩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序
易中天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 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古开天辟地,但这个开拓不是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方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
中国人习惯的叙事是像《三五历纪》里面描绘的那样,是一个沉着、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天地混沌如(又鸟)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一日九变,神
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开场时“天地混沌如(又鸟)子”,盘古在里面呆了一万八千年。
后来天地分开了,但它不是作为一个固体“啪”地从中连续裂,而是两股气逐渐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
这并不是天地开拓的完成,这种成长才刚刚开场。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最终到达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那么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才能,可以在这个大地上去进展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盘古的变化还在继续,这个故事还要接着讲:
天地开拓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
“日长一丈”,跟着天地一块儿长。
如此又过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第一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2)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沉着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和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顺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可以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华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根底,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努力创立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假设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可以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非常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
“子贡问政”。
孔子的答复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假设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假设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那么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
于丹论语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