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的神话讨论.doc丁山的神话讨论 1923 年, 胡适主编的《读书杂志》第九期《努力》增刊上发表了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顾颉刚在其中说,历来被视为上古圣王、治水英雄的大禹, 并非人, 而是神, 并认为中国上古史大多是由神话演变而来的,很少信史,因此应该推翻旧古史, 重建新古史。此文一出, 一石激起千重浪, 顾颉刚的观点立刻在史学界激起轩然大波,“大禹只是一条虫”的说法不胫而走。这一事件在标志着对中国现代学术造成深远影响的古史辨学派横空出世之同时, 也标志着中国现代神话学的正式诞生。在此以前, 尽管章太炎、刘师培、蒋观云、鲁迅等人, 都曾谈论过中国上古神话, 但他们只是把神话作为原始的文学来看待,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现在, 顾颉刚既然认为中国上古史很多内容只是由神话演变而来的伪古史, 要建设信实可靠的上古史就首先要把神话清理出去, 让神话的归于神话, 让历史的归于历史, 因此, 要重建古史, 就离不开神话学。古史辨学派在从古史中发现神话的同时, 也为神话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出了出生证。正是在古史辨派重建古史号召的感召下, 一些年轻的古史学家汇聚在神话学的旗号下,运用对他们而言尚显生疏的故事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比较语言学等现代学术方法, 对中国上古史那些历来被视为信史的古圣先王的事迹进行重新审视, 从中发掘上古神话的真相, 重建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和宗教体系。由于一些具有深厚学养和广阔视野的古史学者的参与, 中国现代神话学在其甫一诞生的 20 世纪 20~ 30 年代, 就迎来了一个学术高峰, 产生了不少非同凡响的研究成果, 并涌现出几位引人注目的神话学者, 丁山就是其中之一。丁山(1901-1952) , 早期治学, 追随导师沈兼士, 主攻文字学、音韵学, 1920 年代末转向甲骨文、金文研究, 1930 至 40 年代, 研究重点转向上古史和神话学研究,尤其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对古代宗教、神话和民族的研究,曾发表《唐写本切韵残卷跋》(1926) 、《殷契亡尢考》(1928) 、《数名古谊》(1928) 、《召穆公传》(1930) 、《说文阙义笺》(1930) 、《郦学考序目》(1932) 、《由齐侯因敦铭黄帝论五帝》(1933) 、《宗法考源》(1933) 、《辨殷商》(1934) 、《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1935) 、《开国前周人文化与西域的关系》(1937) 、《聚珍本牧菴集跋》(1940) 、《河出昆仑说》(1940) 、《文武周公疑__ 年》(1941) 、《吴回考: 论荆楚文化所受印度之影响》(1941) 、《周武王克殷日历》(1941) 、《论小雅六月于征于王》(1941) 、《九州通考》(1941) 、《帝系发疑》(1943) 、《齐叔弓钟铭跋》(1944) 、《班簋铭跋》(1944) 、《论炎帝太岳与昆仑山》(1944) 、《新殷本纪》(1940) 等论文。丁山身后留下大量遗稿, 其中部分遗稿由家人及友人整理为《商周史料考证》(1960)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1961) 、《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1988) 、《古代神话与民族》(2005) 、《丁山子学研究未刊稿》(2011) 等出版。就神话学而言, 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和《古代神话与民族》两书中。丁山的神话学研究,主旨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对古代史官制度和古史流传途径的勾稽, 澄清古史传说由口传到书写、由神话到历史的流变过程。二、借助甲骨文、金文史料与文献记载互证,运用音韵学、文字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重建上古自然崇拜和神灵体系, 并说明此种自然神灵体系是如何经由后世宗法制度的改造而演变为帝王世系的。三、结合甲骨文和金文史料, 通过对先秦文献中不同民族先王谱系的勾稽, 重建上古时期民族构成的多元性, 并说明这些原本各有渊源的种族世系是如何因为种族融合的缘故而被糅合为华夏千古一系的先王谱系的; 通过比较语言学考证,勾稽中国上古宗教和神话所受外来文化, 如印度、波斯、巴比伦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研究, 即古史传说由神话到历史的演变、古代宗教和神话体系、古代民族多元性及其变迁历史, 恰为古史辨学派所倡导的古史重建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由此可见, 丁山尽管不是《古史辨》的作者, 算不上古史辨学派的核心人物, 但他的神话学研究却基本上是在古史辨的神话研究和古史重建的框架下展开的。因此, 要理解丁山的神话研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对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做出中肯的评价, 就有必要首先对于古史辨学派, 尤其是这个学派的奠基人顾颉刚先生关于神话研究和古史重建的构想有所了解。一、丁山与古史辨派神话学对顾颉刚先生而言, 神话研究是推翻伪古史、重建新古史的重要环节。他在《古史辨自序》《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答刘、胡两先生书》
丁山的神话讨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