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比较简单,
只要根据诗意描述一下即可。第二问我们可联系注释中说的作者当时“正闲居京
城等候授职”这一内容考虑,加上诗中所选的“燕子”“梧桐”等意象往往和怀
旧、伤感等感情有关,故不难作答。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
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答
出两句意思的,给 2 分;答出作者感情的,给3 分。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
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只要意思对
即可)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虽然题为
“雨”,但从诗中却找不到一句具体描写“雨”景的内容,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
描写“雨”,而是通过燕子、梧桐等动植物和抒情主人公的“凉”等感受从侧面
写雨,可见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
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同意,
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 2 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
给 4 分。意思对即可。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查形
式,即“×××认为诗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自己的理由”。这
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切观点态度都要由诗歌及作者本身的内容和思想来决定;切忌错误地理解成想怎样理
解就怎样理解。考生在答题时应先联系全诗并结合注释和其他相关背景信息,分
析诗句所蕴涵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准确把握“含蓄而又坚定的思想倾
向”,然后再作简要评价。
3.(20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 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
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
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
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
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
要认真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悲凉的感慨;其次
要仔细分析各句,把握诗歌所写内容,从而探讨出诗人是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悲
凉感慨之情;最后要对各选项作深入分析,并和诗歌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表述的正误。前四句营造的是一种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的意境,显然“昂扬奋发”与其
意境不符。
答案:A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