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及其他亲属抚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 使祖辈伴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我的同事告诉我说:有一次她带儿子在楼下草坪上与其他小朋友玩,奇怪的是儿子就是不肯与小女孩丽丽玩,并悄悄地对她说丽丽是个“坏宝宝”。后来向奶奶了解,才知道是儿子与丽丽玩耍时被推倒了,奶奶心疼地抱起他
说:“丽丽是个坏宝宝,我们不跟她玩了”。终于有一天,下班回家,奶奶高兴地对她说:“今天,阳阳真能干,快告诉妈妈什么地方能干。”“一把推过去,把丽丽推倒了。”孩子含糊不清地说出他的“成绩”,而且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原来儿子对丽丽进行了“报复”。“对,就是要比别人厉害,这样以后才不会吃亏。”奶奶说。奶奶绝对没意识到,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4“隔代亲”加重和延长儿童“童稚”心理。
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现今有许多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是猫,在爷爷、奶奶面前则变成了老虎。宠爱的结果,使儿童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与由祖父母带大的,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究其原因就在于“隔代亲”的“亲”字泛滥,演化成为溺爱与娇惯,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缺点包容,错误体谅,“隔代亲”势必加重孩子的“童稚”心理,延缓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5、 祖辈们重“身”不重“心”,导致孩子心灵“饥饿”
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懂得“心”的健康的重要性。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了,不生病不出事,就算是健康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填充。例如,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与孩子谈天说地、交流思想,与孩子一起摆积木、拼图、涂鸦等,做各种比赛游戏等等,都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这些本该年轻父母们做的事,交给老人们去做,显得力不从心,也不见得能做好。这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此外,祖辈抚养的孩子由于很少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等到年龄大些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往往对父母的感情是“可敬而不可亲”,易造成两代人交流困难,父母不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小时候的心灵“饥饿”,情感缺失,容易产生孤独、不信任、焦虑等人格缺陷。
三、打造新式隔代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目前,“隔代教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或称之为一种现象,尤其在外出务工父母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老人往往成为孩子的直接监护人,这本是一举两得的事,父母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