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礼仪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高艳
一、研究的背景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幼儿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与重视。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和善待人……有许多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是治》中荀子说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把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的传续下来。特别是在今天,针对“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如此以来,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由此可见,对幼儿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适应时代和幼儿的发展要求,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
1、幼儿礼仪行为:礼仪通俗的讲就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它是交往的规范,是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幼儿礼仪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或品格。
2、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二)理论依据
1、从生理学上来说,3岁儿童的脑重约占成人的75%,3-6岁之间是儿童脑电波明显发展的时期,这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和调控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的物质条件了
2、心理学上认为3-6岁的幼儿活动性增大了,独立性也增强了,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是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幼儿园阶段,是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了。
3、陈鹤琴的儿童观里指出:“对成人的一言一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喜好模仿,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很大。”
4、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而《纲要》中关于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幼儿主动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相处,培养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信赖感;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老师和家长的文明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激发幼儿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
3、激发教师内在学习动力,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幼儿礼仪行为养成的实施途径方法策略研究。
2、基于优秀的
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