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特点及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特点是在化学学科知识范畴内较多地渗透了化学社会
学的观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活的面很广。以身边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在案例]氯水是氧化褪色还是中和褪色?
[问题情境]实验演示:NaOH溶液→↙几滴酚酞溶液→现象:
变红→↙几滴新制氯水→现象:褪为无色
(一)教师提出问题。
[问]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布置任务:同学们前后桌分组,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测现象产生的
可能原因。
象这样,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
欲;接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然后切入正题--探究氯水的漂白原
理。使整堂课的引入变的自然,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表现出极强的探
究欲望,为下部分探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理论探究(假说)
4/8
[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思维高度活跃,各小组就活动开了。各小组很快
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
力。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
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
无色。
(三)学生设计并确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热情高涨,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很快的提出各种实验方案,形形色色,有的方案设
计的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强,体现出严密思维之美;有的方案,看是简单,但却实用,可行性强;有些方案则显得破绽百出,可行性差对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应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给好的方案以肯定,给不完善的方案以指导。
[教师]大家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自然引导学生进入
探讨过程)要求学生每小组作好实验记录。
(四)实验探究及现象记录: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HCl溶液,直
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5/8
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
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3、在(2)实验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色。
4、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2)的实验,发现溶液仍变红色。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指导。
本阶段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过程之一,它包括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呈现、反应实质的揭露和实验结论的初步形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特别认真,小组各成员间分工协作,观察的细致入微,记录的详细完整。分析结果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能透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中学生很多的能力得到培养,如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技术,也加强了合作意识。
(五)汇报实验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