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传》阅读附答案
《史怀哲传阅读答案》
年幼时的史怀哲就富有爱心,常为小挚友们生活穷困而担心,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执拗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不要美忧心忡忡的他安静下来。“我把那个黄昏的记忆藏在心中,懊丧时,便想想那一刻的喜悦。这使我接着向前走下去。”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他说:“倘如欧洲人的华蜜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协助,那华蜜势必是有缺陷的。” 在史怀哲的努力
下,诊所从简陋的鸡舍变成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他治病,也引导靠天吃饭,种族隔离,互不信任,自生自灭的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他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强加于黑人,而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他不存偏见,敬重非洲土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医院被关闭,他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又重建医院,做医生、护士,做泥水匠、木工。受尽煎熬,心力交瘁,疲倦不堪,却始终没有放弃。孤独而漫长的坚持,他赢得了全世界的敬重,丛林医院也赢得了关注和支持。当时两个敌对军队为争夺兰巴伦剧烈交战,双方都默契地不伤及史怀哲医院。史怀哲说,“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长到全部生命上,否那么将恒久无法找到和平。”1945年1月14日,英、德最终激战,英国播送公司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这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
1953年,78岁的他在奥斯陆承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都用于扩建麻风病院。80岁后,史怀哲除了为制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外,始终生活在加蓬的兰巴伦,每天坚持巡查病房、诊病,直到90岁逝世。他被誉为“非洲圣人”。
漫长的50年,他把无限的爱心和蔼良带给非洲穷人中的穷人:麻风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心的人、垂死的人,使他们最终感受到人世的暖和和光线。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史怀哲写下大量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完成了《敬畏生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记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清楚表达:全部生命都是神圣的,都有不行替代的价值。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志向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觉过。” 史怀哲深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因而用半个世纪来邀请我们选择光
明。他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开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 1965年,这位90岁的老人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之后便停顿了地上的劳苦。 〔摘编自华姿《史怀哲传》,有删改〕 相
关链接:
①史怀哲〔1875-1965〕,德国闻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宏大的精神之父。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摘自《辞海》第六版〕
第 5 页 共
《史怀哲传》阅读附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