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
花品与人品
中华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经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认为花品和人品的具有同值性,花草树木一直就被比于君子之德。
这种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孔子除了“智者了这样的阐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说在当时不遇于时而自抱坚贞。在屈原楚辞中:“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芝兰成了心灵美和客观事物的美的象征。兰花原生深山幽谷之中,不与群芳争艳,即使无人,也依然含苞吐露。它寸心虽然不大,却能容得郁香,芬芳四溢,被称为“天下第一香”。
兰 兰是四君子当中的佼佼者,她的淡雅,她的香。一朵朵小小的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绽放着自己,我们能看到她不为世俗,不为富丽,只为自己。盛开,一朵花开的时间,一个神话诞生的瞬间。 人们喜欢兰花,喜欢她的高雅。好一个高贵淡雅的美女,静静的开放,人说,兰者,王者之香。未曾见过她的美,但是如此流传之盛的雅意定是有她不同凡响之处。 兰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赏,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毕竟是美人之草。 古人说:“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语言是表达情意的工具。人有所感,心有所思,语之为言,书之为书。兰花作为人们审美鉴赏中的崇高对象,观照所得、思虑所积,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形之于语言文字,就成为词。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出于对兰的亲近和崇敬,创造了许多美好的词语,来表达周围美好的事物。
兰言─心意相投的言论。
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
兰友─良友。 兰客─良友贵客。
金兰─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
兰魄─高尚之精神。 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讯─好的书翰,好的消息。兰途─美好的前途。
兰夜─七夕之夜。兰期─相约的佳期。
兰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
芝兰玉树─喻才貌出众、资质纯美之人。
与竹同谦 竹的比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坚贞可以配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消瘦可以伴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节可以入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在中国艺术史上,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诗人喜爱吟唱,画家乐于挥写。画竹名家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还说:“竹称为君,石呼为丈。赐以嘉名,千秋无让。空山结盟,介节贞朗……”这是满怀深情所写的“竹石赞”,也可看作是对一两千年来积淀在人们审美心理中的竹文化以及石文化的历史总结。
竹 竹之雅意也是清幽,风骨亮节,与其他三友并列之。人常说瘦竹,并且比喻那些为人廉洁刚正不讹的仙风道古。想必一些无欲则刚的人多数都是瘦人之故,所以我们必定想到竹。 当然竹还有很美的神话传说,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舜的两个妃子曾经因为舜逝,二人纷纷投江。最后泪洒清竹,成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斑竹”。这是一段神奇的爱情传说。萧湘妃子的故事为竹很好的做了代言。 当然竹也代表高洁,枝枝节节,苍尽有力,在中国画中我们看到墨白相间的鲜明对比。是古意,是古风,让人震撼,思绪万千。有诗赞美曰:“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与菊同野 菊是诗人喜爱的歌咏对象。如果说楚辞中的春兰秋菊还只是偶尔出现的形象,那么晋代则已成为范式,关于菊花的诗赋铭颂大量涌现,“春茂翠叶,秋嚁金华”之辞,不一而足。然而在陶渊明笔下,却淡然出之。《饮酒》诗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个字就把菊的性格和环境——“野”,人的神态和情趣——“悠”勾画出来了。
菊 菊花,与梅花一样,同为花,,不为人谈谈的,幽香暗藏识。淘渊明曾有桃花园记,表现了反璞归真的真切愿望,同时把人们也都带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上人间。问世间谁人不是如此期盼呢? 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她没有他们世俗,也不能把他们比做路边的杂草,她不是随便的比喻。她冷清自如,她高雅清丽,她不同凡俗。 喝一口菊花茶,或者轻轻的幽幽的看着浮云半日,观赏一株淡黄色的菊花。 人云:“人淡如菊。”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 。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
君子比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